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长安,留下千古绝唱《长恨歌》。诗中描述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的盛唐景象,也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叹惋。如果白居易穿越到今天,他或许会穿上旧时衣衫,到传承千年的华清宫看一场舞剧《长恨歌》,再客串一把文旅主播,向大家推荐自己心仪的“盛唐好物”……
华清宫,从盛唐走来。近年来,华清宫坚持“旅游资源+文化创意”原则,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从原有的单一旅游景区,发展成为涵盖演艺、酒店、文创及管理输出的复合型多元化矩阵式集团化企业,有力助推陕西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促进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10月26日,华清宫企业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47.43%,游客接待量620万人次。
文旅融合 掀起“华清热潮”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华清宫九龙湖畔,舞剧《长恨歌》缓缓拉开序幕,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穿越千年,走进唐代宫廷,感受大唐盛世的恢宏气度。
“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舞剧《长恨歌》以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为蓝本,以骊山为背景,以华清宫九龙湖为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借助科技手段,持续打造经典文化IP。2021年12月3日,华清宫创新推出冬季版冰火《长恨歌》,实现了北方冬季室外实景演出的突破。
作为广受欢迎的旅游演艺项目,华清宫舞剧《长恨歌》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典型范例,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演艺来说,具有借鉴价值。公演18年来,舞剧《长恨歌》已累计完成演出近5000场,实现收入近20亿元,破解了传统景区收入来源单一、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问题,成为国内传统景区创新发展的典范。
今年8月12日,经过改造提升的多媒体影像剧《玄境长生殿》在华清宫全新亮相。这是一部集科技、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全新旅游产品,是国内科技文化旅游展馆的有益探索,也是华清宫文化创意旅游的又一亮点。在旅游消费从“性价比”向“心价比”转变、更多游客注重品质化出行感受的当下,这样的新供给一经面世,就受到游客追捧。
从经典版《长恨歌》到冰火《长恨歌》,从《12·12》西安事变实景影画剧到《玄境长生殿》,华清宫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对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挖掘整合,实现了动态的文化演出与静态的旅游资源的巧妙嫁接。
随着旅游演艺热度不断提升,华清宫瞄准沉浸式文化之旅,将“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带动景区热度不断攀升。景区相继打造上巳花神节、中华七夕情人节、中秋国庆唐潮游园会等品牌活动,创新开展“偶遇白居易”“古诗词飞花令”等诗词活动,以传扬传统文化为核心,结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文化可知可感。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华清宫围绕“华清宫里闹双节·唐人有礼了”,开展了帝妃游园、唐宫乐舞、“维”你写诗、书法赐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还获得主流媒体关注,曝光量达4.2亿次,掀起一阵“华清热潮”。
内外兼修 积累“华清经验”
随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市场不断发展,文旅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升级趋势。供给侧的经营主体紧跟文旅消费升级新趋势,打造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符合游客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迭出,激发出文旅市场强劲发展动能。
作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华清宫在陕旅集团转型战略的引领下,坚持改革创新,纵向深耕、横向扩张,不断突破,走出了产品升级、产业升维的新路子。
经过多年发展,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打造了以“华清旅游”为母品牌,以华清宫、华清演艺、华清御汤、华清文创、华清管理为子品牌的“一母五子”品牌战略架构,实现了华清旅游转型升级。
作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华清宫始终坚持以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双拥共建工作,积极发展红色旅游。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车轩介绍,在20余项研学课程的基础上,华清宫创新推出了“我为祖国唱支歌”“唐宫建筑守护者”研学旅游线路,吸引了省内外上万名师生参与。按照博物馆系统要求,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多次赴省内中小学讲述红色文化、传扬红色基因。
6月13日,华清宫的一场直播燃爆全网。当天,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带着“东方甄选看世界”直播间走进华清宫。当晚,舞剧《长恨歌》开演18年以来首次全程直播。网友纷纷表示,第一次在直播间看到接近全程的舞剧《长恨歌》,以后一定要到华清宫现场把演出补上。
这场备受关注的直播,是华清宫积极探索“文旅+直播”赛道的有益尝试。在近6小时的直播里,累计观看量30万余次,点赞量达1亿次,华清宫官方抖音号更是一夜涨粉10万。不仅如此,华清宫还持续开展达人带货推广活动,官方抖音直播多次冲进全国游玩带货榜前十名。
直播带货带什么?这就不得不提精美的文创产品。“华清文创”2017年一经开放,就成为西北第一大文创中心,截至目前,仍旧领先整个西北地区文创行业。华清宫按照历史文化、宫苑文化、御汤文化、梨园文化、爱情文化、红色文化、陕西文化七大文化体系,打造出相对应的14个系列文化主题产品。作为可以带走的华清宫记忆,百余件华清文创纪念品以其浓厚的唐代文化元素,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意设计,兼具艺术性、代表性和纪念性。
管理输出业务是华清旅游破圈的又一触手,如洛阳《大河荟》项目、贵阳长征文化科技展示馆项目等,在更大范围延伸了华清宫的文旅产业链条。
多年的内外兼修和价值资源积累,让华清宫先后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中国旅游演艺国家标准培训基地”等多项称号,塑造了华清旅游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溢价能力。2023年,长恨歌艺术团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长恨歌》入选全国首批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步履不停 探索“华清新路”
2023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开展重点文旅产业链三年行动。华清宫紧跟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以开放式营销模式为抓手,相继实施系列措施,成为陕西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中一颗亮眼的星。
全国文旅消费正在强劲复苏,华清宫在距离2024年还有两个月余时,提前实现了年度经营收入突破10亿元的既定目标,再创历史新高,把振奋之情、发展信心和趋势红利传导给整个旅游市场。
展望未来,步履不停。在实现10亿元旅游经营成绩的基础上,华清宫将拓展新赛道,依托陕旅集团品牌,借助华清温泉文化底蕴,启动华清宫温泉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项目,让华清温泉享誉世界,使临潼成为世界级温泉旅游度假区。同时,发挥景区管理、旅游演艺、华清御汤品牌优势,与周边疗养院酒店合作,强化“景区+酒店”有效融合,共同发力旅宿业市场,并在业界形成典型示范效应,打造“景区+酒店”合作新模式、新典范。
在文旅融合的思路指引下,华清宫将创新融合文化IP,以“中国唐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为核心定位,通过活动创新、场景创新,营造国潮文化氛围,利用沉浸式数字展陈与体验场景,全方位还原唐文化,打造极具特色的唐文化主题乐园。“在甲辰龙年,万象更新之际,华清宫将为全国游客呈现富有唐朝文化特色的新春游园会,届时,欢迎各位携带家人共赴华清宫,回到千年前的盛世唐宫,做一回‘唐潮人’。”车轩表示。
考虑到广大游客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华清宫还将以文化赋能商业,以多元业态增强沉浸式体验,打造“芙蓉天街”文商旅消费聚集区,改造提升舞剧《长恨歌》,常态化开展“唐·上元节”夜游活动,通过灯光、造景和夜游,营造“全唐”概念场景,为游客提供新型体验,激活临潼区骊山老城文旅业态,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经济创造新亮点。
优质的旅游环境是景区生命力长青的基础。为此,华清宫将建立骊山保护机制,筑牢秦岭生态大屏障。立足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总体要求,重点研判、实施骊山生态保护工程,在骊山绿化的基础上丰富、优化植被品种,打造牡丹路“花谷、网红路”,展示骊山道教文化,再塑骊山文化灵魂。加强科技支撑,深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建立健全骊山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数字化管理机制。
“未来,华清宫将坚持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为经济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