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届与时俱进的导游大赛,赛程中设置的不少主题与新兴旅游活动同步。比如“城市微旅行”主题导游词创作。导游词要体现线路设计思路,通过导游的巧妙串联、有效呼应,让游客感受到城市与景区、演出与景区之间的密切关联,帮助游客形成对这一旅游目的地自然人文的整体认知。
从这届导游大赛中,我惊喜地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选手几乎都有非遗绝活,他们展示了口技、器乐、说唱、曲艺、服饰表演等“十八般武艺”,借助非遗技艺丰富游客体验、展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魅力。
大赛中,四川选手杜林烨让我印象很深,当游客发现手机遗落在酒店时,她娴熟地完成了与游客和酒店的沟通,让手机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回到游客手里。其中,记录出租车车牌号码、用袋子密封手机等细节值得赞赏。
观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热情感染了我。导游带团需要始终保持热情,游客参团游览一个地方,多数情况下是初次体验,需要导游用热情点燃他们的旅行热情。
此外,大赛专门设置的“导游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演讲环节,是以优秀导游的认知与实践唤起导游行业的新使命和新角色意识,导游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响应新时代赋予导游的新使命。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导游要讲好这些内容,要把国家、民族源远流长、守正创新的历史讲给游客听,要让可见、可感的事物,通过导游词转化为游客感受美好生活、增进文化认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佐证。
近期,导游频频触网走红,一些导游的历史文化功底、社会责任意识等优秀品质得到社会认可,导游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可发挥宣传、监督等多重作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导游不仅是旅游大使,更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使。
二是拥抱新业态,导游要适应新角色。面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游客需求,如何引导游客高质量地体验文博场馆、城市街区、各类非遗项目,是对导游的新考验。导游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如研学指导师、城市微游向导等新角色,给导游群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导游与社会公众直接面对面的“前台”属性放大,亟须提升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相关主管部门也要加强旅游市场整治、保障导游权益,毕竟只有“后顾无忧”才能保证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