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航四海,港通天下;湾区之城,向港而兴。”中国南端,悠悠珠江奔腾而过,漫长的海岸线、港口群和广阔的海域面连绵成片。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厚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香港与澳门11个城市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最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举措,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创举。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以人文湾区、休闲湾区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蓝图。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以积极奋进的心态、融入世界的姿态、转型升级的状态,全力以赴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讲好湾区人文故事
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人文相近,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内核,也是共建人文湾区的文化根基。
一件件文物讲述精彩的岭南历史故事,一条条历史文化游径变为人们读懂岭南的“钥匙”,一项项非遗技艺承载着岭南智慧……近年来,广东通过推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等多个举措延续文脉。
通过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广东将散落在岭南大地的文物资源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打造了8个主题共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包括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等,一推出便迎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实现“走读广东,品读岭南文化”。
在建设“人文湾区”的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湾区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融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拨款3亿港元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保护、研究、推广和传承本地非遗项目,并推行“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影片制作计划”,制作包括多段大澳端午龙舟游涌等非遗项目的360度虚拟实境影片。
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行政法规草案编制完成、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成并投入运作……依托先进的科技,澳门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收集、计算和整合世遗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变化数据,更加精细化地保护世遗建筑。
金秋时节,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掀起“艺游大湾区”新风潮,11座城市以艺术之名集结,从戏剧到音乐,从影视到文学,通过百余场文艺活动让人们感受不一样的湾区人文魅力。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粤港澳文化交融也越来越深入。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澳门青年人文湾区行”等活动相继举办,唤醒三地共同的文化基因。
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合力奏响“春之乐”,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开粤港澳三地携办先河,第十九届文博会专设粤港澳大湾区馆呈现“9+2”城市群的文化产业成果……在激发大湾区文化创新活力的同时,展现大湾区文化产业同频共振新态势。
建设国际化休闲目的地
“真是一个充实的旅程。”今年暑假,从北京前往香港旅游的李女士一家以“广深港联动”开启大湾区深度游。一大早到广州吃早茶、看粤剧,第二天到深圳南头古城、蛇口老街游玩,接着由深圳湾进入香港。一程多站式的旅程让她连连称赞。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紧密联动下,像李女士一样奔着“一程多站”出行的游客不在少数。走进广州南越王博物院探南越王宫署遗址,到香港太平山俯瞰城市全景,在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与文物面对面……除体验“吃住行游购娱”外,游客更深度地感受了岭南文化。
近年来,广东通过优化旅游市场供给、完善旅游市场环境,打造“休闲湾区”,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上求实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表示,今年暑期,广东推出新一批10条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线路,以都市文明、岭南历史等为主题,融入近年来涌现的创新、代表性景区,进一步丰富粤港澳旅游线路产品类型和层次。今年,广东还将打造提升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地标景点。
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形成旅游互通、文化联动、产品服务共享一程式服务,并从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创新滨海旅游业态等层面深化区域合作。例如,深圳以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海上看湾区”旅游项目,开通港珠澳大桥、环香港大屿山等4条航线,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各景点。自运营以来,多个主题航次一票难求。
在发展文旅新业态方面,顺德欢乐海岸PLUS项目融入龙舟、香云纱等广府传统文化IP,打造集商业与旅游、娱乐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佛山以民俗活动激发夜间文旅澎湃活力,以塔坡庙会、佛山秋色等民俗盛景打造古镇民俗夜游体验周等活动。
此外,粤港澳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事务署推出“城市景昔”项目,将历史图像和现场真实全景结合呈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推出“‘澳门满Fun’智能行程规划”,通过智能应用为旅游、文创及餐饮业界开拓营销渠道。
擦亮世界级品牌形象
当前,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先后开通,广深港高铁恢复通车;“港车北上”“澳车北上”、AlipayHK(支付宝香港)等政策措施落地,搭建起大湾区居民“双向奔赴”的便利桥梁。这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协同工作机制的成果。
在旅游领域,2020年,珠三角九市与港澳特区政府旅游行政部门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旅游市场联合监管协作体(以下简称“协作体”),建立信息联通机制,线上开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联合监管专栏”,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大湾区旅游健康发展。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交流合作与推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协作体成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联合执法办案和监管,整治大湾区旅游市场突出问题,推动监管手段创新,整合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关联,形成打击违规行为的合力。此外,协作体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就大湾区旅游市场联合监管的各范畴合作计划进行讨论。
同时,粤港澳旅游人才培养提上日程。以珠海为例,2020年,珠海通过全国首部支持港澳旅游从业人员跨境执业地方法规,明确具备规定条件并经合法备案的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可在横琴新区执业。2021年,横琴新区港澳导游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对港澳导游报名、培训以及执业等环节的有效监管。
此外,珠海打好“重点区域”守护牌与“执法联动”协作牌,创新旅游监管新模式。随着港澳客流量暴增,港珠澳大桥成为“网红”打卡地。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出面向港澳同胞的旅游线路产品,并组建大桥执法专班,开展全天候执法检查,持续打击“无证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
基于协作体,珠海加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联合值勤和共同监管。从2023年年初至今,组织跨区域旅游市场联合执法行动26次,检查旅行社等经营单位278家次,梳理移送21个违法线索,办理案件14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