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部流淌着的中华文明史。历经时光化育、岁月锤炼的长江水文遗产,铭刻着长江流域及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历史文脉。
作为世界水文遗产典型代表和三峡文物保护重点对象的白鹤梁题刻,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追求人地和谐的精神追求,历代劳动人民“石鱼出水兆丰年”的经验总结,见证了大河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进程。作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重点建设项目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更是当代中国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成为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典型案例。
长江标准眼——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之中,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古人以石梁为载体,以石鱼为水标,镌刻文字记载了长江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当地人们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并利用独特地理条件,创造了这种长期在长江石梁上镌刻枯水位记录的做法,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与之配套的技术体系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见证。1988年,白鹤梁题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白鹤梁题刻是亚洲大河干流现存年代较早、延续时间最长、相关信息最为丰富的枯水水文题刻,其所保留的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枯水记录,是长江上游修建现代水文观测站前枯水水文信息的主要来源,不仅对于长江上游的现代航运和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应用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北半球的气候学、气象学和环境变迁也有参考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双鲤石鱼水标,是以“鱼眼”作为观测记录枯水水文信息的标尺,其所记录的水文信息,也为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长江水文资料。以白鹤梁题刻为代表的长江水文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和伟大智慧,是世界大河文明中绚丽的篇章。
水下活化石——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除水文观测记录外,白鹤梁还是长江上游公元8世纪至20世纪人们举行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唐代或更早,白鹤梁上已刻有石鱼水标,唐代晚期以来,人们在此以石鱼图像为标尺、以文字题刻为记录手段,刻录了历代文人和普通百姓的见闻感想,形成了集社会历史、水文科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题刻群。白鹤梁现存题刻176则、石鱼18尾、观音像2尊、白鹤1只、文字1.1万余字,囊括了唐宋以来各派书法遗墨,题刻文字简洁凝练、文采斐然,书法篆隶楷行草、颜柳欧苏赵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其中尤以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
作为中国长江文明的重要标识,白鹤梁承载着中华文明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地域传统的连续性和人地互动的创新性。以黄寿题记、吴革题记等为代表的数十段题刻充满顺天道、劝农桑、节用爱民、清廉行政的民本政治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家国天下的人文情怀与浪漫主义的融合,是传统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彰显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明传递者——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和埃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白鹤梁题刻和埃及尼罗尺石刻是世界上目前仍保存有水位观测实物遗存的水文遗产,分别代表了亚、非大陆两种不同农业文明与江河水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两国联合申遗,将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开创世界遗产保护新模式。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1年以来,重庆市涪陵区积极探索中埃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并委托北京大学、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开展了“中国白鹤梁题刻—埃及尼罗尺石刻联合申遗可行性论证研究”。2023年以来,重庆市文物局、涪陵区政府积极加强与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埃及最高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对接沟通,有力推动中埃文化遗产的交流互动和文明互鉴,并在探索加强水文遗产研究、专家及学者交流和文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文化新景观——创新水文遗产原址保护新实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蓄水,白鹤梁常年处于稳定的水下环境中,不再因水位消落而季节性露出。长江三峡水文环境的改变,使得白鹤梁成为保存长江古代枯水水文信息、承载当地历史文化记忆的水下遗址。
三峡工程建设时,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10年论证比选,最终采用了中国工程院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原理方案,对题刻进行原址、原貌、原环境保护。耗资2.1亿元,历时7年,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这是世界同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探索。2010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如今,游客可以乘坐长达91米的自动扶梯深入江底,通过水下廊道参观的方式,领略白鹤梁积淀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感知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水文遗产。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全面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长江文物保护管理,推动长江文物活化利用。”
基于白鹤梁题刻原址保护建成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以其创造性的保护方式向世人展示白鹤梁的价值,继续发挥着显著的社会效益。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最具特色的展示节点之一,持续保护好、利用好白鹤梁,对于“继承和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特色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同时,为了践行“讲好长江故事”的重要使命,助推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自2020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批准举办白鹤梁旅游文化节,并将其纳入重庆市重点品牌节会。这既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长江文化遗产、推介重庆文旅资源、增进世界文明互鉴的全新平台,更是展示神奇涪陵、展示山水重庆、展示多彩中国的盛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