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新时代的重大使命》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在新时代,非遗传承与青年的参与密不可分,青年一代应当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并通过创新和跨界合作,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思维。只有在广大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应该积极关注和支持广大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让青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和传播者。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年轻一代应当以文化强国为己任,将非遗传承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做出贡献。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而非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非遗纳入旅游中,不仅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非遗。青年一代作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参与可以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推动非遗传承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当前,部分非遗项目正面临着缺乏传承人的尴尬境地。因此,需要关注青年一代,并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发起的全球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就是为了引导和撬动社会力量,关心帮助青年传承人的成长,让他们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青年传承人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创新能力,他们通过创新和跨界合作,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思维,同时也在带动就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晓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
《非遗与旅游融合互促共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在保护非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实现非遗的活化利用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应该注重保护传承、差异化体验、产品赋能,以实现非遗与旅游的共同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共同性和交融性。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非遗项目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承载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共同思想文化。非遗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旅融合中,应该注重差异化体验。非遗传承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旅游体验提供了独特的内容。国家级非遗名录分为十大门类,每一门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中,可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还需要注重产品赋能。旅游纪念品作为非遗的延伸和展示,应该具有地方特色和非遗的代表性。游客到访旅游目的地时购买非遗纪念品,为非遗传承和旅游产业带来经济效益。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非遗与旅游融合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
非遗与旅游融合可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互促共进。通过非遗传承和旅游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文与经济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人居环境的魅力。应当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资产,通过旅游的活化和裂变的机制,可以充分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遗具有典型的人文经济属性,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生活的具体展现,蕴含着经济伦理和匠人精神。通过非遗传承和与旅游的结合,可以实现区域品牌化的赋能,形成口碑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非遗融入文旅经济可以实现人文与经济的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人为本,注重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价值的传承和发展。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可以使人文和经济相互赋能和促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
非遗与旅游融合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是一个重要问题,非遗传承和旅游发展可以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机制。通过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可以提升城乡的整体品牌化发展水平,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非遗与旅游融合可以提升商务和人居环境的魅力。良好的人居环境对于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可以改善商务环境,吸引更多的商务人才和投资。此外,还可以提升人居环境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商务和人居环境的双向发展。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沉浸式文旅体验促进巴蜀酿造技艺品牌传播》
沉浸式文旅体验在促进巴蜀酿造技艺品牌传播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酒企可以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企业人文价值。注重价值观传播、关注社会问题和环保低碳等方面也是酒企宣传推广的重要方向。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巴蜀酿造技艺品牌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酿造技艺产业已经解决了非遗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产业化问题。酿造技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品和体系,包括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然而,当前的酒旅融合仍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缺乏沉浸式体验。酒企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游览线路和产品。如郎酒庄园的微度假方式,以及张裕葡萄酒的庄园化项目。酒企应该注重营造沉浸式空间和体验,让消费者能够感知企业文化和酒文化。
酒企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应更注重价值观传播,强调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情绪价值”。酒企应该展示对社会的大爱和关怀,关注热点社会问题,展现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酒企还应该关注环保和低碳,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应该重视艺术、设计和创意的重要性。酒企可以建立设计馆、美术馆或艺术馆,展示企业的创新追求和企业文化。比如,把酒企博物馆变成酒文化的体验新空间,与新的消费场景相结合,实现多元文化跨界融合。
(张晓峰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