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党中央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提质升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设实施一批乡村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为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高位统筹谋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及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旨在全面推动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按照国家及自治区的战略部署,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统筹协调,印发并实施了《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规划》等规划,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升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根本遵循。
二是促进文化繁荣,展现文明新貌。广西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加强乡村塑形铸魂,推出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壮剧《黄文秀》等多部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5·23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升级为“普及月”,在线上线下开展为期一个月、1000多场次的艺术普及活动。2021年在基层组织开展演出1.1万多场次,惠民1200多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广西全区每年还安排人员到农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宣讲超过10万场次,深入开展农村文明新风建设,有力提升乡村精气神。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内68个革命遗址遗存修缮保护项目。“壮族霜降节”“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取得良好成效。
三是助推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广西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来打造。截至2022年年底,广西全区共建成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74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53个村和镇(乡)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乡),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715个,各类旅游民宿1万多家。2022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1.70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1505.23亿元。通过文旅项目带动、企业联合、景区辐射、开办农家乐等途径,直接带动全区30多万人脱贫,辐射带动80多万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创业就业,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四是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宜居乡村。广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加强乡村交通道路建设,引导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倾斜,全区基本实现“乡镇有站、村有中心”和乡村旅游景区畅通衔接的目标。推进全区124个文化馆、11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积极打造阳朔县遇龙河“遇龙·书屋”、灵川县长岗岭山边水边书屋等一批乡村新型公共服务空间,进一步增加乡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重点旅游村镇风貌提升,涌现出了灵川县东漓古村、凌云县泗水缤纷、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等一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桂风壮韵乡村风貌显现。
五是培育人才雁阵,提升管理水平。广西积极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养,通过开展“三区”人才培训工程、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等,支持14个市、33个原国定贫困县面向县级以下文化和旅游人才开展培养培训工作,为乡村地区培养一大批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有效扩大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2022年,争取中央文化人才专项经费1857万元,支持全区县乡文化人才的选派和培养工作,面向基层举办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等25个专题培训。广西各地还通过创新培训方式,纷纷开展对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的综合服务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乡村广大居民的创业、就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仍然面临文化阵地效能发挥不充分、品牌效应不够凸显、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不足、设施不完善、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广西将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乡村文化惠民、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农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振兴培根塑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发展,强化对新时代文明新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打造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主阵地。深化开展艺术下乡,推进乡村文艺活动创新,创作“三农”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地方戏曲、民俗节庆、公益广告、网络作品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宣讲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精神内涵,持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二是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开展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遴选文化价值较高的祠堂、粮仓、古民居、古桥、古建筑、民族建筑等进行修缮,并打造成为乡土文化馆、村史馆、民宿、乡村文化景观、文化旅游打卡点等文化体验场景,增强乡村优秀文化生命力和吸引力。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打造非遗小镇、非遗街区、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形象体验店、非遗美食体验店等非遗保护和展示的平台,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等品牌活动,更好展示根植八桂山水和乡土人文的“刘三姐文化”“三月三文化”等优秀文化,打响“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品牌。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持续壮大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绣球、壮锦、苗绣、铜鼓、坭兴陶等传统工艺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三是强化乡村文化惠民,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升级打造“文兴广西”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开展“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大地欢歌广西乡村文化年活动”“四季合唱音乐会”“魅力北部湾”“戏曲进乡村”等全区性群众文化示范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实施“广西有戏”品牌战略行动计划,培育乡村文艺精品,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线上线下联动开展面向乡村的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多种惠民活动。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引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挖掘广西优越的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力创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等世界级、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一批乡村精品酒店、山水主题酒店,打造阳朔遇龙河、黄姚古镇、涠洲岛等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推出四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办好乡村旅游嘉年华活动,每季度选择不同县(市、区)作为举办地,引导当地推出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打造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精品活动品牌。整合利用广西乡村丰富的美食资源和农特产品资源,加强特色旅游餐饮和旅游商品开发,全力打造“广西美味”“广西有礼”等知名品牌。
五是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遴选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优良、资源丰富的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森林康养基地、研学旅行基地、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等融合发展品牌,引导发展乡村生态度假、传统医药康养、农耕文化研学、乡村休闲运动等产业融合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