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遗址提升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固原六盘山研学基地项目基本完成、中宁丰安屯旅游度假区项目投入运营、宁夏图兰朵葡萄酒小镇野奢酒店建设如火如荼……2023年,从六盘山上到贺兰山下,从黄河两岸到沙漠湿地,从城市到乡村,一个个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强力带动宁夏文旅消费市场强劲复苏,助推宁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上半年,宁夏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46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7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7.73%、113.34%,较2019年同期增长69.58%、84.7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文化旅游列为“六优”产业之首。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势如虹。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凝心聚力,立足“文化培根铸魂、旅游富民增收,为特色产业赋能、促民族团结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围绕沙漠、黄河、星空、酒庄等优势资源,争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强招商合作,全力推动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持续擦亮“宁夏二十一景”特色文旅新名片。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宁夏实施了一批重点精品文艺项目。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连续两届摘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支持漫葡小镇打造《看见贺兰》沉浸式夜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为贺兰山下小镇集聚了火爆的人气。培育宁夏群众广场舞大赛、“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演出、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等一批区域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广场舞《塞上儿女心向党》斩获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文化大篷车”品牌得到中宣部肯定,年均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及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000余场次。全区地市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成覆盖率达80%。
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夏宣传展示活动,讲好宁夏黄河流域非遗故事。创新举办“非遗进万家 文旅展风采”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非遗讲解大赛、非遗美食大赛等系列活动,培育非遗领军人才,推出契合时代的好作品。“宁夏麻编非遗工坊”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策划推出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精选50余部优质年味视频参与全国专区展播。开展2023年“在宁夏·非遗过大年”文旅系列活动,推出6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开展102项1774场次文化惠民活动,网络点击量达2104.4万次。开展“对话非遗工坊 助力乡村振兴”培训活动,促进15家自治区级非遗工坊与文旅企业签约合作,让非遗融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学习非遗技艺并参与制作销售非遗产品,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
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项目89个,计划总投资23亿元。其中,32个建设项目纳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库,6个项目纳入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累计争取各项资金9.3亿元,其中,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6.4亿元。出台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召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清单,建立协调、督导、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工作合力。鸽子山遗址、姚河塬遗址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宁夏水洞沟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3年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4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2.72亿元,争取国家、自治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27个。
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项目,4个县市(区)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县市(区)创评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6个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评选宁夏特色旅游村(镇)10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9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0家,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
连续4年实施“两晒一促”大型文旅推介项目,连续3年开展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宁夏旅游大篷车十城巡演、“当惊世界殊”宁夏红酒旅游海外推广、中国(宁夏)星空旅游大会等重大营销项目,将宁夏的形象和气质晒到了全世界。宁夏文旅Facebook传播力指数、点赞互动量、视频平台传播力指数均居全国前列,宁夏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谋划一批项目 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础
抓发展就要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作为做好产业发展的先手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文旅产业发展。通过向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争取,向发达省市推荐宣传宁夏优质文旅资源和项目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项目储备库,扶持一批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和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建立重点旅游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和中小微旅游企业融资需求库,入库企业67家,融资需求11.28亿元,为文旅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2023年,宁夏围绕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景区度假区核心吸引物打造提升、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以及工业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谋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文旅项目共49个,概算总投资45.46亿元,其中,当年计划项目投资17.43亿元。
招商一批项目 激发文旅产业活力
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文旅产业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进一步建立完善招商项目库,重点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
近年来,围绕资源开发、文化创意、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运营、宣传营销等,建立重点招商项目库,通过自治区驻外机构、商协会等平台,积极“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组织市县、企业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重庆、陕西等10余省份,开展特色文旅资源和项目推介、招商,并与国内大型文旅企业对接洽谈、寻求合作。在上海、福建等重点城市设立“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搭建招商引资工作平台,实现招商工作常态化进行、精准化发力。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来宁考察资源、洽谈合作,与洛可可、阿里飞猪、景域驴妈妈等企业,在文旅IP打造、文旅规划、文创产品开发、宣传营销等方面达成了合作项目。在第三届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节上,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与相关企业共签约文旅项目5项,签约投资超4亿元。
2023年,吸引社会投资建设沙坡头景区星星酒店二期、珊瑚元酒庄、贺兰山宿集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发一批特色新项目 业态创新实现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19年12月,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统筹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3年多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推动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产品业态创新上实现了新突破。
围绕“黄河”优势资源,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质。投入运营的塞上驿站·青铜古镇项目,有效满足区内外游客的食、宿、娱需求,成为黄河金岸地标式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21年至2022年开工建设的青铜峡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古渠首重要遗产保护管理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吴忠市红寺堡段新时期红色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湾段黄河文化湿地郊野公园建设项目有序开展,部分项目将于年底建成投入运营。
围绕“长城”优势资源,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建设和完善了兴庆区、灵武市、盐池县、原州区、彭阳县等地长城遗迹沿线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深度开发历史探秘、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生态休闲、户外运动、低空飞行、康养度假等文化和旅游业态、产品,建设文化和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2021年至2022年实施的原州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战国秦长城保护及旅游基础设施、石嘴山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武口段)西线旅游复合廊道、盐池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基础设施等7个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持续打响“中国长城博物馆”品牌。
围绕“长征”优势资源,着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长征精神研学基地、六盘山红色旅游景区提升、乔家渠革命遗址等7个项目建设,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方向,投资2.3亿元开发和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红色+绿色”“红色+研学”“红色+乡村”等旅游新业态,推出22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2021年至2022年开工建设的彭阳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盐池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遗址提升改造等4个项目有序开展,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树立红色文化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凸显文化自信。
推出一批特色项目 推动文旅产业实现新发展
宁夏,四季星空,各有其美,被誉为“星星的故乡”,六盘山上、贺兰山下、长城内外、黄河两岸、沙海大漠、葡萄长廊、稻花香里,全域都能夜观满天星河,如诗如画,如梦似幻。
宁夏依托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星星的故乡”文旅IP,着力开发星空产品,开发建设沙坡头景区星星酒店二期、沙漠传奇、沙漠沙泉空间酒店、沙漠主题度假中心等一批项目。目前,“沙漠传奇”项目已启动运营,成为宁夏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推出了12条星空旅游主题线路产品,发布了全区10大观星旅游目的地。通过星空将宁夏全域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为传统的西北优势旅游资源增添亮色。打造了《星空朗读》走进宁夏系列活动,获评“2020年度中国旅游影响力节庆活动”。连续举办两届大西北旅游高峰会、星空旅游大会、星空露营音乐大会、“星星的故乡”文化创意衍生品发布等系列活动,持续打响“星星的故乡”文旅品牌。
随着“星星的故乡”文旅品牌IP知名度日益提升,吸引了梵克雅宝、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品牌在宁夏举办新品发布及展示活动。星星酒店、黄河宿集等新产品成为领跑行业的“宠儿”,江浙沪等中远程地区游客来宁数量上涨20个百分点,35岁以下消费主力客群超过90%。作为网红打卡点的星星酒店,今年9月30日前的房间已经预订一空。
做强一批产业融合项目 为文旅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葡萄酒产业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假以时日,可能10年、20年后,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宁夏围绕“酒庄”优势,以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为重点,依托贺兰山东麓生态文旅廊道重点产业、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服务设施等各类资源,谋划储备各类项目139个,对接争取项目38个,概算总投资29.4亿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廊道等2个项目列入全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整合全区旅游产业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50%的资金3100余万元,完善生态文旅廊道道路指引、集散中心、旅游驿站、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
近几年,宁夏加快推进“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葡萄酒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酒庄休闲旅游产品。先后支持漫葡小镇建设完善“葡萄酒品鉴+温泉养生+文化演艺+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指导支持闽宁镇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设施等。举办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发布2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研发推出5套贺兰山东麓配餐产品。
吸引社会投资建设图兰朵葡萄酒小镇、漠贝酒庄葡萄酒文旅项目、张骞葡萄郡建设项目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推动漫葡小镇、闽宁镇、玉泉营、西鸽酒庄等特色街区建设,充分释放“葡萄酒+文化旅游”特色资源优势。截至目前,13家酒庄完成了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占全区A级景区的11.3 %。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酒庄4家,年接待游客数量100万人次以上,通过文旅赋能,带动葡萄酒庄景区销售收入增长50%。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授予宁夏“推荐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
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指导创建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试点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银川市、吴忠市相继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试点市),漫葡小镇、怀远夜市、阅彩城、盐州古城等创建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武口生态工业旅游休闲集聚区、百瑞源枸杞工业旅游基地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建设贺兰山东麓生态文旅廊道为带动,聚焦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和高水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奋斗目标,擦亮“宁夏二十一景”特色文旅新名片,充分发挥好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优势,通过项目带动宁夏文化和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张群仓 韦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