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红春
一见到湘西古丈红石林,我就认定它是隐藏在深山密林间的一座图书馆。层层叠叠的石头是一本本线装古书,错落有致地在方圆3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陈列。至于书里都写了什么,需要用心去慢慢翻阅。
行走在石林间,仿若在纸页里穿行。目光所及,是一册精美的山水画。画里宝塔神圣庄严,古老城堡里装满故事。含苞绽放的莲花、雨后新出的巨大蘑菇,都是天外灵石幻化而成。至于江南雨巷游走的雨伞,以及寻常百姓家屋檐下的灯笼,仿佛牵着你的手,带你漫步俏江南。还有翩翩起舞的孔雀,或者振翅欲飞的雄鹰,姿态万千,绝不雷同。画册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些人间美景不是出自匠人之手,而是大自然的神工妙笔。
我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漫步,感受和风吹送的惬意。我的手不由自主触摸身边的一块块满是褶皱的岩石,凹凸的石头表面,像纹理粗糙的旧书纸页。面对自然大书,我不由得心怀敬意,小心翻阅。
手指在岩石上游走,指尖传来温润的清凉。那是一种让人平心静气的清凉,既远古又切近,既陌生又熟悉。我把脸贴近岩石,想感受一下它们身体上的气息,却仿佛闻到淡淡海水的咸腥。询问身旁人,他们却说没闻到。也是,古丈红石林处在湘西大山深处,四处群山起伏,连绵不绝,哪里会有海的气息?更不会有海风吹送了。
或许需要一个人静静享受奇特的时光,我慢慢朝人少的高处走去。站在高处,目光被脚下的一汪湖水牵引过去。那是一汪绿得耀眼的湖水,静静躺在椭圆形水池里,像一粒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石林之间。不用想,这就是景区的宝藏景点天池了。天池四周围着一圈褐红色的岩石,岩石外面又被茂密的树林围绕,这两道天然屏障,把天池的绝世容颜隐隐约约遮挡住,天池由此显得更加神秘幽深。
如果说天池是一只深情的眼眸,褐红色的岩石就是浅浅的眼线,树林便是浓密的眼睫毛。池水清澈,倒映出岩石和树林。天空辽阔无际,白云悠然自得。
云雾缭绕的天池美景让人恍惚,这到底是在尘世,还是误入了仙境?我忍不住幻想着,月光美丽的夜晚,天上的仙女们相约来到这里嬉水游戏。恣意畅游之后,那些仙女们的小心思会不会也随着湖水荡漾起来?佳人美景,难得一觅的天池边,演绎一出牛郎织女那样的爱情故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如果说红石林仅仅只是讲几个民间传说、凡尘故事,那它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一本《今古传奇》。在全国各地,流传民间的动人故事多不胜数。比起杭州西湖白娘子奇遇许仙、烟台蓬莱阁八仙过海、河北黄石山张良拾履,红石林那些星星点点的传说故事,似乎也算不上出奇。
然而,地质学家通过一系列艰苦探测和深度研究发现,红石林其实是一部真实记录地球历史变迁的鸿篇巨制。它除了有较高的地质研究价值,还具有不凡的观赏价值。
真没想到,眼前的每一块岩石都在用它们隐秘的语言,述说5亿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眼前大片的红色石头,其实是海底沉积的混合泥沙碳酸盐物质。这些物质经过地壳运动逐渐凸出水面,又经历岁月侵蚀、风雨打磨,方才形成今天的地质奇观。
自然界神奇巨大的力量让人震撼。它们塑造世界又改变世界,让沧海变桑田。它们可以重造山峦面貌,决定河流走向。它们的能力非人类能够企及。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细如尘埃。面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我们除了惊叹,更多的应是敬畏。
红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喀斯特地貌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但其岩石多以灰色为主,古丈红石林这样的“红皮肤”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
红色的石头和幽深的峡谷、潺潺的溪流、如茵的草坪、葱茏的树林连在一起,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成天然的园林。更为神奇的是,古丈红石林的色彩还会随天气变化而变化。晴空之下,受太阳光照射,石林一片紫红。阵雨过后,顿成褐红。待到雨过天晴,无数石峰又魔幻一般由褐红变成紫红。如此工笔重彩,在须臾之间交替出现。红石林像手法娴熟的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在广袤的大地舞台上变化出无数神奇景象。这些景象在山间雾气的烘托下,似真似幻,如梦如仙,美妙绝伦。
不想从美景中抽离,我面对一处岩石坐了下来。四周很安静,我想安静地跟眼前的石头“说说话”。
“你从海底来到大山,会想念故乡吗?”
“曾经的故乡是大海,如今的故乡是大山。我在哪儿,故乡就在哪儿。”石头的声音仿佛有大海的喘息,也有山林的呼啸。
“在这里默默无闻那么多年都没有被发现,有没有感觉过失落?”
“怎么会失落?时光是最好的良药,它会治愈一切。”我似乎看到石头在微笑。
“你有烦恼吗?”我问了一个有点可笑的话题。
“有欲望才会有烦恼,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从海底来,到大山里,风云际会,沧海桑田。只要内心平静,就不会有烦恼。”
我不再说话,静静躺在柔软的草坪上,看几朵白云在天空悠闲散步。阳光并不刺眼,照进草丛,照进花间,照射在我的身上。一股暖流抚慰全身,毛孔徐徐张开,贪婪地吮吸山林间的灵秀之气,一呼一吸间,舒坦畅快。
太阳光越来越亮,层层叠叠的石头开始变换颜色。有人说它们是一群即将出席盛会的舞者,要用最美丽的容颜吸引每一位观众,但我觉得,它们更像远离俗世的天外仙女,旁若无人,兀自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