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舍是一个盛产美好和分别的地方。这个地方,永远年轻。”曾经当过背包客,住过青旅的人们,听到这话都会有莫名的感触,感觉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
对于国内的住宿业来说,青旅是舶来品。1912年,世界上第一家青年旅舍在德国一个名叫Altena的废弃古堡中诞生。由于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社会效益,青旅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很快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吸引着众多认同其文化理念的旅游者。1998年,青旅来到中国落户在广州,从此遍地开花。
提倡“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的青旅从一落地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室内设施简朴,配有高低床、带锁的储藏柜、小书桌,多人住一间,设置了公共浴室和洗手间,有的还配备自助餐厅和公共活动室等。这一布局一直延续到现在。“交朋友,听故事”“获取旅行资讯”“结伴旅行”是很多背包客爱上青旅的原因。
在受访的几位经营者的记忆中,国内青旅的高速发展是在十几年前。正因如此,对青旅有感情的,恰恰是70后、80后,也就是现在35岁以上的那批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出门旅行就住青旅,听了很多奇闻轶事,也分享了许多自己的故事。有的人为了怀念和延续当时的情怀,到现在还有住青旅的习惯。这份执着非常珍贵,我们为何要将他们拒之门外呢?”在谈到对于青旅该不该设置年龄限制的话题时,一位经营者动情地对记者说。
而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很多业者的认同。“青旅理应是不分国界、不论条件、不看年龄的,是多元和包容的,让大家在我们提供的平台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就够了,青旅就是客人在远方温暖的家。”背包十年青年旅舍营销负责人李先生说。
还有业者提出,对青旅限制年龄这一规定本身而言,无疑是管理惰性的体现,是想通过这样“一刀切”的措施来完成住宿管理、客诉处理。
当然,现在的确有一部分差旅人士投宿青旅就是为了便宜的床位费。每天晚上,旅游者们期待的“秉烛夜谈”,也许会被他们以“打扰休息”为由投诉,或者直接用高分贝的呼噜声盖过。但这些都不是那些青旅用年龄限制拒绝一部分客源的理由。问题还是要从自身来找。比如,是否可以根据不同客人的背景和兴趣爱好做一些主题房间的分隔,是否可以让公区出现一种可以把大家情绪调动起来的“灵魂元素”……
青旅曾经是很多背包客的天堂,虽然现在有了越来越多并非单纯来旅游的住客,但经历漂泊岁月的他们依然是有故事的人,依然带着对生活的热情。此刻,经营者能做的不该是拒绝,而是如何让他们作为讲故事或听故事的参与者融入青旅的氛围,让青旅重新回到“大家一起变有趣”的时刻。多么希望还能在评论区看到更多这样的留言:“谢谢所有住在这家青旅的人,带给我的快乐时光,谢谢你,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