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1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跨时代传家风 家国情是永恒——《邙岭老屋》读后感

过去100多年的岁月里,每一代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而这些变革带给人的冲击,特别是思想冲击、文化冲击更是颠覆性的,有的人适应好了,跟上了时代,也有的人没适应好,落后于时代。

往往有人能够看清一个时代的变化,摸准当下时代的脉搏,但是很少有家庭能几代人一直看清时代的变化、摸准不同时代的脉搏。而邙山岭上的张姓家族似乎就展现了这样神奇的能力。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在六代人的传承中,能够始终紧跟时代,成为时代潮流的追赶者。这其中的奥秘,就体现在“张家家风”的传承中。

河南邙山的一段山岭上,巩义市有一个张岭村,住有一张姓家族,从始祖迁居到此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不断繁衍之下,已经形成了不小的族群。别看这么一个岭上村落,地薄人稀,历史上倒也是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出过不少文臣武将、义士乡贤,及至近代,特别是张荫南(《邙岭老屋》作者的曾祖)及其后辈,参加辛亥革命,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新中国建设等,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其后人在总结先辈们过往的光荣岁月时发现,优良家风的传承是他们几代人能够跨越时代、不间断地勇往直前的重要原因。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家风之源。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的思想内核,往往决定着他们的人生高度。张岭村的张家一直以来传承的家风是“孝亲、爱民”,几百年来,一直推崇与致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贤者。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张家各代总有值得赞誉的贤达人士。1850年出生的张宪章(《邙岭老屋》作者的高祖),作为一名医者,行医济世、心怀乡亲、开办私学,为家乡父老的健康及后代的发展尽心尽力。

这样的家风,虽然形成于封建时代,却也是能够贯穿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深刻影响了张家人对人对事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与时俱进传承家风。

《邙岭老屋》作者的曾祖提出了“清宁和”的家风要求,他在行动上是先参加辛亥革命,后回乡行医,当发现中国共产党值得信赖和依靠时,又果断支持自己一儿、一女、一外孙奔赴延安,并在家中建立八路军情报站,支持党的事业。

《邙岭老屋》作者的祖父、三姑奶等人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奔赴前线,不惧牺牲。作者的大爷爷也积极宣传革命进步思想,援助、支持党的地下同志及党的工作,他们共同诠释了革命年代的红色家风。

新中国成立后,张家人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工作、辛苦耕耘,尽心尽力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初心不改,对党忠诚。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新生代后人更是不懈努力、积极担当,始终保持先辈们“为国、为家”的模范本色,又形成了新家风。

张家各代人,在不同的时代和年代,不忘初心,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将家风精神传承下去。

再者,要在跨时代的家风传承中保持精神内核不变。

《邙岭老屋》作者在家风传承的相关内容中提到,“孝亲、爱民”“清宁和”“人生、对人、对事”“家训”,这些不同的家风要求,虽然呈现形式多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作者总结说,“家国情怀”形成了他们精神谱系里永远不变的传承。

同样的“家国情怀”,革命年代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作者祖辈们勇于流血牺牲、敢于斗争革命。发展时期,新的历史使命是取得科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伟大成就,作者的祖父辈及同辈后辈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进取、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张家人始终保持家风精神的内核,真正将“为国、为家”的家风精神贯彻到底,努力实现家风的跨时代传承,让优秀文化薪火相传、永不变色。

最后,要发挥家风“目标导向”的作用。

家风既有对子孙后代行为举止的约束规范,也有对子孙后代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约束规范,为家族成员树立了规矩,这是行为的底线,是不允许突破的红线。而殷切期望,则是家庭成员奋斗拼搏的高线,需要家庭成员艰苦努力与付出,这是一种目标导向性家风。如“为国、为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非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成为佼佼者不可。

张家传统家风“孝亲、爱国”;作者曾祖提出的“清宁和”家风;作者祖父指导后人的“不革命的人生就不是人生”“宁可付出代价,也要坚持真理”;作者父亲要求的“自信自强,敬业上进,互诫互助,都走正道”……这些都要求家庭成员“力争上游”,通过树立并实现更高的目标来拔高人生的高度、体现人生的价值。

这大概就是《孙子兵法》所云“求其上,得其中”谋略在家风传承中的体现吧。(李志忠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23-08-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1563.html 1 跨时代传家风 家国情是永恒——《邙岭老屋》读后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