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学旅行)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联盟课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翟秀刚
受三年疫情影响,研学旅行活动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需要基地、课程、旅行社、研学导师等多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做好。当前,在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仍有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研学营地的数量不够、课程建设质量不高、研学导师培养和培训以及评价开展等,都需要在今后的研学旅行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不断完善。
目前,国内拥有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和数千万的大中专学生,研学旅行群体非常大,研学旅行的前景依然广阔、潜力巨大。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支持研学旅行健康发展。同时,研学旅行也是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一步如何更好推进研学旅行工作?提四点建议:一要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研学旅行工作的重视程度;二要规范管理,研学旅行涉及的部门应明确职责,共同推动;三要加强统筹,研学旅行涉及面广,文旅、教育、交通、财政等各个方面,要统筹谋划,形成合力;四要增进交流,各地开展研学旅行的单位需要在课程、基地、营地、导师等多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以更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多样性研学需求。
山东、湖北两地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有庞大的研学需求群体,未来两地应创新设计更多符合需求的研学旅行线路,让两地学生开展更多的研学交流活动,在全国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研学旅行(省/市)协会联席会议理事长 贾永炜
本次研学大会的举办,意义非凡,成果丰硕。人们把“孔子周游列国”作为中国研学旅行的开端,2000多年前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游学,一路讲学,考察民情,推广礼乐,在行程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教学,不间断地向学生们阐述学问、做人、治国的理念和方法,学生们也是边研究边实践,这是中国研学旅行的雏形。
山东济宁不仅有万世师表的孔子,更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也将打造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胜地,如何把这么多优质资源推广到全国,让广大青少年和中国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2018年年初,广东省成立了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在2019年,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联合广西、贵州、海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全国十几家同样有业务主管部门指导并在民政部门合法注册的省一级独立法人的研学旅行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研学旅行(省/市)协会联席会议,旨在搭建一个“互惠,互利,互通互赢”的平台,进而为推动全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做贡献。
研学旅行的灵魂是课程,承载是导师,精华是评价,将优秀的研学旅行资源,做成既有科学性又接地气的中小学生研学理论课程,通过全国推广平台让广大中小学生受益,这才是研究旅行的真正的目的和意义。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陈国忠
本次大会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发展,打造和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济宁优势的研学旅行模式。主要体现三大特色:一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高地的建设和首善之区的打造,立足新老三孔文化研学,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以此为场景,形成济宁特色;二是以研学为主要路径,加快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的物质化、景观化和产品化,打造济宁特色的“两创”模式;三是突出文旅融合,以旅游为载体,以景区、博物馆区、城市社区、乡村体验区为空间承载,形成新时代旅游产品建设和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三种模式叠加,将形成示范效应、辐射拉动效应和理论示范意义,为中国研学旅行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提供生动丰富、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和模式。
济宁研学旅行的发展紧紧抓住了教育教学规律、旅游运营规律,突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教育两个立足点,形成三大经验:一是构建了严密的组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把儒学文化底蕴、国学文化传统融入教学体系中,“文化济宁,研学圣地”成为中国研学旅行的重要品牌。二是构建了科学的研学教育价值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照当代青少年成长、成才、成人的现实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立言、立行的教育范式相融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研学旅行的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三是严谨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写、研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突出教学活动规范化、标准化和个性化,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地域研学优势,引起国内从学术界到教育界广泛关注。
本次大会有来自政界、学术界、业界和各个省份的管理者、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管理部门统一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到文旅企业端正发展思路科学发展研学旅行,再到学术研究领域如何更好地通过理论推动研学旅行实践创新,在理论上探索中国特色研学旅行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济宁市研学旅行协会会长 杨岩
中国研学看山东,山东研学看济宁。济宁市拥有华夏文化、儒家文化,还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发展研学旅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年来的旅游业转型过程中,济宁市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模式。
在文化和旅游业全面复苏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举办此次研学大会,是对济宁研学旅行先行地位和成就的高度认可,有助于扩大“研学济宁”的品牌影响力。
济宁市研学在全省首创“6+1”模式,聚焦旅游六大要素,打造“游得舒心”“购得称心”“娱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的“六心”研学旅行品牌,构建一个内外同优的研学旅行环境,推动研学旅行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济宁市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研学旅行产业集群,该集群共有企业210家,集群规上企业达80家,覆盖了济宁研学旅行活动。此外,济宁市还在全国首推儒家研学线路“三众套餐”,其中,“大众餐”主要面向全国重点城市进行推送,通过央视和各大媒体推广;“中众餐”主要是对旅行社、重点旅行者、重点人群推出济宁独有的儒家文化的经典线路;“小众餐”主要针对自驾游游客,突出了定制游、“1+1”的模式,推动济宁研学理念更符合新时代的总体要求。下一步,协会将尽快做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研学服务标准、研学旅行安全标准、研学旅行师资标准的制定工作,为济宁研学旅行架起事业发展的“高速通道”。
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 教授 邓德智
2023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的举办,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具有非常强的引领作用。
“孔子周游列国”这一事件是现代研学旅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实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实现了七十二贤人、三千大弟子的培养。用孔孟之道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在的教育相融合,既可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培养,也可以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真正转变。
当前研学旅行还应重点关注两个融合,一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二是文化旅游和教育的融合。研学旅行的发展,在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到省市基地、营地体系建设,到制度的供给都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研学旅行也正在重点推进三个标准建设:第一是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标准;第二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标准;第三是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通过规范性标准,引领整个研学旅行行业、研学旅行企业的规范发展,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把其作为一个经济拉动的引擎和载体,体现文化、旅游、教育、体育互相促进和发展的融合之道。
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研学主任 朱芬
为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三孔景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耕学生研学教育,有针对性、侧重性地展现历史底蕴,多维度展示三孔景区的文化内涵,在景区活化演艺、公益类文化输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主题研学旅游、研学体验课程五方面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景区陆续打造了晨钟开城、暮鼓关城、国学小剧场、诗礼争鸣等景区演艺项目;常态开设“文物讲堂”活动,不定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活动,创新开展“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在景区举办了发放调查问卷、展板宣讲、知识问答、快闪互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8届“孔子研学旅游节”,并打造了以开笔礼、成人礼、拜师礼、经典诵读为核心的美育教育品牌;依托三孔景区的古建筑、碑刻、汉画像石等主题,开发了古建筑探究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传统技艺传承课等,让学生透视东方建筑美学的同时,能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传承大国工匠精神。
下一步,景区将继续响应国家号召,并借此次研学旅行创新大会的东风,努力挖掘儒家文化精髓,做好研学课程的开发打造,为研学旅行的创新发展,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