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4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亲湖三章

□ 杨庆春

我与湖的亲近,与生俱来,由来已久。近期游青海,在茶卡盐湖赏“天空之镜”,于青海湖观鸟喂鸥,不由得又忆起儿时故乡与我最亲的泊湖,感慨万千。

泊湖

我出生成长于安徽一个亦渔亦农的村庄,从家门口到湖边也就十几步。湖叫泊湖,连接着安庆市的宿松、太湖、望江三县。湖水与华阳河相通,经华阳河注入长江,属长江支流水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舟如此,于人更是。泊湖滋养了我,又险些使我遭受灭顶之灾,幸亏命大被救。少不更事,正值夏季涨水时节,我跟四个小伙伴背着家里大人下湖戏水,不谙水性的我不小心便从田埂上滑向深水里。堂兄锄完自家栽种红芋的自留地里的野草,边洗锄头柄边问小伙伴:“你们刚才不是五个尕子吗?还有一个呢?”少年懵懂,一个个吓得像泥鳅一般光屁股爬上岸,不知如何回答。堂兄这才发现我在水下无论如何翻腾也无力上浮,一猛子扎进湖里,双手用力把我托出水面。

吃一堑长一智,呛一次湖水长一点本领。此后,我跟着大人学会了游泳,哪怕只是个狗刨式,但也实用,至少能自救。这就是我与湖的生死之交。它有时风暴大作,浪遏飞舟,也曾给我教训,直接灌顶,但我看得多的恰是它温柔似水,不,温柔是水。它偶尔是严父,也会眉开眼笑,再严再威再怒,洪水滔滔终有时;它大多是慈母,慈眉善目、心慈面软、爱老慈幼,但那手中线,总能攥紧我,使我依恋故园。“春韵入园香,慈严却远航。”幸好,泊湖永在,父母的身影永在。

泊湖,是名曾见经传的淡水湖。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今《辞源》皆有记载,即“雷池”,也称“大雷水”“大雷江”。我不敢说它闻名于遐,但至少有名于迩。在我心里,泊湖就是故乡,爱乡则爱湖,水虽淡,情却浓。

茶卡盐湖

5月22日,我们一行从北京飞往兰州,翌日乘旅游车直抵茶卡盐湖。青海我虽不是第一次来,但茶卡盐湖,这个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的地方,我却是第一次来。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这里因盛产大青盐驰名,是中国首家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这里平均海拔3059米,湖面面积154平方千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被誉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

我和朋友随兴而游,“踩履堤坝下,悠然见盐湖”,而没有像其他游客那般专门脱下自己的鞋,换上旅游点出租的高帮靴,深入湖中拍照留念。

置身于高原,我却感觉不到丝毫高原反应,或许是几十年军旅生活的磨炼,使我身上少有骄娇二气。走近盐湖,清晰地看见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映照着天空中美丽的悠悠白云,兴奋驱赶了长途坐车的疲劳。天上白云如何飘,湖中白云跟着舞;空中太阳挤眉弄眼,水里太阳也跟着眉来眼去,怪不得盐湖被誉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看不到有一丝杂质来扰乱妆容。这恐怕既是大自然之美,也是人工管理之功。我想,自然的未开发的茶卡是本真的质朴的;我看,开发后的打磨的茶卡是圆润的吸引人的;我赞,各有其美,美与人共,这种美造就了人与物与环境的和谐一致。

漫步在后天建筑的木堤上,我脚虽未涉水,手却掬起一捧水。嗅嗅气味,咸味是嗅不出来的;辨辨色彩,淡水咸水都是无色的洁净的。体验式的旅游,就得自己“尝尝梨子的味道”。我把湿漉漉的手指放进嘴里,用力地吮吸一下。“真咸!含盐量不低。”我脱口而出。脱口而出的不仅是这句话,还有吮咂过的手指。躬着腰,我再把一双手放入宽阔的湖中,反复地涮一涮,站起来用力地甩一甩,随手在裤子上擦一擦,踽步前行于高原阳光的照射下,不经意间发现,手指上全是“白霜”,裤子上也开满了“白色的汗碱花”。一句唐诗(于良史《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歪改后掠上心头:掬水日在手,弄盐花满衣。

青海湖

青海湖,十多年前我曾浅尝辄止,在湖边走马观花,还不敢走多远,因而留下的回忆也是浅浅的。

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号称大西北一颗耀眼的明珠,我还从新闻里看到过“龙吸水”的壮观场景。现在,它的身姿就在我的眼前,虽不十分熟悉,但也十分亲切,亲切如故乡的泊湖。

上次来就知道青海湖里鸟类众多,棕头鸥、渔鸥尤其多。这次,我早早花了十元人民币,专门买了一个青稞和面烤出来的大馍。我与朋友一起试吃了两块干硬的面皮,感觉面在嘴里、香在外溢。我把剩下的,准确地说是主体的烤馍认真包好,就为青海湖成群结队、翩翩飞舞的棕头鸥而来。

人是一簇簇,鸥也一群群,不知谁先来,不知谁后到。人在欢笑,在喂食,在拍照;鸥在嬉闹,在啄噪,在配合。喂食方式多种多样,有撕开面包的,有撒出饼干的,有捧上花生豆的。我举起从烤馍内掏出来的面片,正等待棕头鸥光顾。十分荣幸,旅友按下手机拍摄键,一只鸥正好啄在面片上,人与鸥和谐相处,生活的一瞬立此存照。

2023-07-0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0974.html 1 亲湖三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