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虹雨
以城头山遗址为代表的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是长江文明源头之一,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城市、最古老的水稻田。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等课题均在此展开。
让我们从一座城——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起步,聆听长江文明的博大与古老。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湖南澧县。踏寻这座中国最早的城市,导游先播放了歌曲《先祖的故园》:“窄窄的河湾,矮矮的土屋,小小的庭院。那是八千年前的一次聚合,那是七千年前的一次情缘,那是六千年前的一次相恋……”音乐声响,歌声仿佛从旷古而来,带着岁月的深邃与空灵。我们就在这歌声里,去轻叩历史深处的门。
在展览馆内,有一张航拍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景图。全景图上,城墙四围环水,四季耕种,色彩变幻,稻禾青绿,草籽花涂上龙胆紫,成熟的双季稻金灿灿。导游告诉我们,别小看这一方小小的土地,它被誉为“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具有6000年前中国最古老的城、65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
城墙,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在陈列馆,我们看见了城墙断壁。地层剖面清晰可见不同颜色的夯筑层,似一页页跨越千载的无声日历。
以时间为序,土层剖面从上至下分成12层。第一层为灰褐色耕土层,为近代平整城墙表土和农耕形成。第二层是浅灰色砂质扰土层,内含瓷片和少量汉代瓦片。第三层为内坡堆积层,即城墙使用时的城内堆积,为石家河文化中早期及屈家岭文化晚期堆积。第四层是浅黄色胶泥夯土,可见夹杂大量河卵石的夯层和夯筑留下的夯窝……越往下,年代越久远。
每一层文化层里都暗含了时光密码,或是一点陶片,或是一丝灰烬。考古专家们层层溯源,探求城头山最古老的根基。第十二层便是古城最早一期城墙,它与环城壕沟同时建造,并在壕沟取土筑城。城墙高仅2米,但因墙的基脚到壕沟开口有1.5米高差,其下还有深2.5米的环壕,三者组合,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在岁月的流逝中,城墙多次加筑,日久弥坚,坚如磐石。
古老的城头山子民在城墙的保护下安居乐业,春耕秋收。他们种下一粒粒名叫“稻谷”的神奇种子。
在城东部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内,展示了一丘古稻田,已有6500年历史。让人惊叹的是,如此古老的稻田竟已有灌溉设施,开凿了多条水沟。
考古人员曾从古稻田的泥土中清理出保存完好的稻叶、茎、须和稻粒,挖出有灰白色根须印痕的稻蔸,与附近农田中刚收割的稻蔸差不多。古老的劳作痕迹穿越数千年时光,成为唤醒文化记忆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人们找到了稻作文明的源头。
在“中华城祖”的古城里,吃着“世界稻源”的稻米,城头山子民如何生活与劳作呢?
遗址公园里保留着最早“城市人”生活过的痕迹——一片生活区。在这里,先民掘沟筑墙,柱洞、柱础、门道和墙基历历在目。房屋格局颇为讲究,居室与公共用房相连,又用木骨泥墙隔开。公共用房是族人会商的议事厅,在规模、朝向上也有所不同。城里还有宽阔的大道、密集而重叠的公共墓葬、完善的排水系统等。
除了生活区,遗址公园里还有制陶区、墓葬区、祭祠区等。我们看见一个椭圆形的祭坛,周边密布方形祭祀坑,出土有损毁的陶器、动物骨骸、炭化大米和灰烬堆积层,祭坛顶部还有圆形祭祀坑和墓葬、红烧土等。
遥想当年,先民们聚居在这方神奇的土地,在稻田里播撒希望,在祭祀台前祈求神佑,在作坊里烧制陶器,在氏族墓葬告别先祖,画出一道道“城市人”的生活轨迹。
如今,城头山遗址所在的澧阳平原依然肥沃,地处澧阳平原腹地的澧县是湖南省的产粮大县。人们在古老的稻田里推行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起催芽密室、育秧工厂等智能化工厂,科技赋能更加激活了土地的潜力。一代代城头山子民,在古老而又年轻的稻田里春播秋收、夏种冬藏,一如往昔。
先祖的故园,如今依然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