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6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广西民族服饰产业步入快车道

游客身着壮族服饰在景区拍照

巴马瑶族服饰制作展示

□ 孟 萍 文/摄

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毛南族发祥地之一下南乡举办了毛南族感恩节活动,集中展示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和民俗文化。在活动现场,毛南族服饰、毛南锦制作和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近年来,广西各地深入开展文旅融合,民族节庆缤纷多彩,民族服饰也成为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商品,其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节庆带火销售

节庆不断,歌舞不歇。今年以来,广西各地的民族民俗和庆祝活动不断上演,民族服饰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在南宁市区的大和平、新和平等商场,民族服饰从4月初就进入热卖季。一位店主表示,她3月初就上架了不少民族服饰,现在可以说是“手快有,手慢无”。按往年惯例,“壮族三月三”前一周到十天左右,壮族服饰才会热销。

叶小姐是经营定制民族服装生意的“星辰舞服”老板。“壮族三月三”前夕,她从百色市的那坡县和凌云县进了一大批儿童民族服装,销售情况很好。“我每天能卖500至600套民族服装,天天都在赶着发货,还招了几个工人仍是忙不过来。”叶小姐说,订购少数民族服装的以幼儿园、小学生群体为主,每套价格70元至80元。其中,壮族服饰是畅销款,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如今,“星辰舞服”不仅线下热销,线上也是供不应求。

网友“一盏白茶”去百色旅游时买了一套壮族服饰,她把图片发到小红书上,配文“好喜欢自己的民族服饰”,获得1500多个点赞和600多条评论,许多外省的网友都问她在哪里买的,能不能网购。

百色市区有多家售卖民族服饰的店铺,纯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十分受欢迎。一家服装店主蒙小月介绍,她店内的儿童服饰每套售价88元至400元左右,成人款分日常款和盛装,价格500元起,也接受个人定制。除了民族服饰,店内还售卖一些手工制作的绣球、荷包、挎包、竹编花篮等工艺品,供消费者选购搭配。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多家毛南民族服装加工店里,店员正忙着裁剪、缝纫,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确保高质量做好每一件民族服饰。一位服装加工店店主岑新娜表示,近段时间,毛南民族服饰订单特别多,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根本做不过来。“现在毛南族服装越来越受大家喜爱了。”

今年“三月三”和五一期间,柳州融水梦呜苗寨举办了非遗展示活动,苗族百鸟衣、苗绣、织锦等技艺让游客大开眼界,景区内的民族服饰销售点也围满了游客,销售红火。还有许多游客则是直接穿着民族盛装来到景区游玩,吸引了不少目光。

现在,每逢节假日,穿着民族服饰或者汉服到景区打卡成为一种风潮,许多景区也很支持游客个性化的着装,对穿民族服饰的游客给予门票打折优惠,与游客共同打造景区靓丽的风景线。

去年7月,壮族姑娘小李身穿外婆制作的大新黑衣壮传统服饰在英国参加毕业典礼,同学们为她拍下视频。图片上传至社交网站后,收获了网友大量点赞和评论。网友们普遍认为,热爱自己民族的服装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广西民族服饰近几年越来越走红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人不断增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产业发展提速

广西少数民族杂居的特点,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服饰文化。近年来,在一些技艺传承人的努力下,一批民族服饰企业成长起来,民族服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进入加速期。

今年1月,2022年“锦绣云裳·美丽南宁”民族服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发布,在南宁集体亮相。不同时尚视角的碰撞对决,让人眼前一亮。如金奖作品《壮锦绣前程》采用了壮族、苗族、侗族服饰的结构或纹样,与现代服装款式相结合进行设计,更适合日常穿着。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大赛征集到的设计作品较上一届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大赛的持续举办使广西民族服饰的设计人才队伍和作品得到提升。

3月17日,2023年广西·东盟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博览会上,来自东兰县的一家传统壮锦民族服饰公司推出了好几款新品。这些用棉布做底、纯手工缝制的壮族衣衫花纹典雅,价格在800元至1000元一套。“忙不过来,订单好多,暂时不接单。”负责人韦玉荣表示,从二月初二开始公司就来了好多订单,目前暂时不敢再接订单了。

在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自治区级壮锦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大师工作室里,订制款的民族服饰非常抓人眼球。“这些服饰产品大都是‘孤品’。我们就是要让壮族服饰变得独一无二。”谭湘光的徒弟范丽华介绍,这些订制款的少数民族服装价位在几百元至上万元。由于一针一线均为手工缝制,所以需要提前几个月订制。

来自福建省龙岩市的商人黄东海2013年在百色市隆林县开办了昌隆服装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隆林当地具有5个民族特色的几十种服装以及校服。2022年,公司总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目前,隆林县从事民族服饰制作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已超过5000人。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凤香在家乡金秀瑶族自治县开了一家瑶凤凰瑶族织绣店,今年的销售额就已有10多万元。庞伊蔓也是金秀县的一名瑶绣传承人,她开办的“瑶服世家”门店展示、经营瑶族5个支系服饰、绣品,产品做工细腻、精美,很多人慕名进店购买体验收藏,当地瑶族顾客的回头率也高。

据了解,为传承非遗,金秀县不定期组织织绣传承人、民间织绣艺人到村寨开展培训,让年轻一代掌握瑶族织绣技能;还通过建立“文化集市一条街”、发放创业基金、免租减租等方式,扶持壮大刺绣服饰产业。

融水苗族自治县将苗族服饰文化产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上进行扶持。该县打造“苗家小镇”,整合民族技艺形成专门的微工厂、微车间工业园区和苗绣服饰街区,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鲜明传统工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促进传统工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构建融水县特色旅游商品业态。

自治区级苗族刺绣传承人李伊园于2014年在融水县创办了彩云苗艺,专门制作和销售民族服饰和旅游商品。她将苗绣与地方文旅融合,在融水镇苗家小镇、梦呜苗寨、风情苗乡等景区设立线下展销体验店,开发研学旅行产品,让更多人体验苗绣文化,已接待研学旅行游客3000多人。

走上更大舞台

5月18日晚,2023年“壮美霓裳”广西—东盟民族服饰秀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在以山水和园林为创意的T台上,模特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集中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呈现一幅文化交融、经纬交织的锦绣画卷。

近年来,广西民族服饰产业不断融合创新,正在逐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谭湘光很早就意识到,壮锦一定要贴合市场才能获得新生。她将织机上的竹笼改成直径约60厘米,增加织锦的纬线,打破花纹的限制;从苏杭地区引进先进设备,让壮锦走上机床生产线;使用化纤等国际认可的材料提升色牢度。她还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加强与东盟等国家的交流,开发跨国业务,希望推动更多广西民族服饰“出海”走向世界。

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卡致力于壮锦走向世界。2019年,公司在意大利设立中意文化设计中心,在意大利罗马注册成立广西壮锦文化推广协会,在欧洲以及国内注册建立民族品牌,并在国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目前,贺卡公司的壮锦产品已进入欧洲市场,在品牌推广会上,受到欧洲销售商和品牌商的青睐。

李伊园认为,一身浓墨重彩的苗族服饰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为了刺绣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她和同伴现在不仅制作和销售传统的苗族服饰,还化繁为简,把刺绣等元素融入相应产品,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如在戒指上镶嵌刺绣品、在日常服装上点缀刺绣品,制作具有刺绣特色的围巾等。

宾市忻城县90后小伙兰培文发现,当地织的壮锦虽然美丽,但只有一些老旧款式产品。于是,兰培文开始尝试用壮族织锦技艺制作衬衫、背包等创意产品。兰培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以“文化+旅游”的方式,在莫土司衙署景区大夫第成立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今年以来,民族服饰销售市场火爆,兰培文接到了大量订单,“特别是儿童民族服装订单,比往年多一倍以上。”兰培文说。

广西民族服饰品牌“米洛甲”传承广西民族传统美学,以花为设计核心,辅以蛙、鸟、鱼等传统图腾,并将壮锦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米洛甲品牌相关负责人介绍,“米洛甲”品牌发扬传承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更时尚、更大众化的服饰,让广西民族服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推动民族服饰文化创新,建议政府出台推进民族服饰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利用发展双循环经济机遇,促进民族服饰走出国门,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2023-06-2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0739.html 1 广西民族服饰产业步入快车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