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希文
堰,是一种用土石垒砌而成,用以蓄水拦洪、分水引灌的构筑物,也是古代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之前,我去过四川岷江之上的都江堰,站在分水鱼嘴上,看激流奔腾,闻水声如鸣,不由为古人用高超智慧和精巧匠心构建起来的宏伟工程叹服。所以去通济堰之前,我一直在想:这道坐落在松荫溪上的古堰,会呈现给我一种什么样的容貌呢?
位于浙江丽水西南方碧湖平原上的通济堰,现在已被打造成“古堰画乡”景区。景区由一水之隔的古堰、画乡两部分组成,中间有水路相连。古堰部分,也就是通济堰所在的堰头村,属碧湖镇管辖;而画乡部分,则属于大港头镇。
游通济堰,必然要去堰头村。这个地处瓯江、松荫溪汇合处的村子历史人文深厚,风光景物秀美,很适合人们休闲养心。
堰头村紧挨着通济堰主干渠,松荫溪水经通济闸分流后依村而过。堰头村的村头,就在通济堰的堰首附近,村子的名字也因此而来。不过,游客去古堰游览,一般都是从堰头村村尾的入口进入景区。
从景区入口进去,沿石板路步过一座小桥,就到了文昌阁。文昌阁是清嘉庆年间建造的一座二层楼阁,为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构建筑。因其外观呈八角形,故也被村里人叫作“八角亭”,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与旁边的千年古樟树群一起,构成一道古朴幽雅的风景。
堰头村素来文风昌盛,其叶氏宗族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曾辉煌一时,科甲不断,连出过五位进士。文昌阁门拱两旁那副“高阁文界齐北斗,中书亮节映长虹”的对联,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古村的深厚文脉和人文底蕴。
除了文昌阁,让堰头村人引以为傲的,还有分布于通济堰主干渠两岸的“风水树”古樟树群。这里现存古樟树九棵,树龄均在千年以上。它们或枝干苍虬、碧叶遮天,或藤攀葛绕、苔藓满身,尽显岁月沧桑。它们仿佛是千年古堰的守护者,为堰渠织起一道绿色屏障。
堰头村藏风得水。村里还有古庙、古碑、古牌坊、宋代古墓,以及20多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现存古民居多为清代中晚期建筑,至今已经历百余年风雨。不过,这些古树、古碑、古建筑跟村头的古堰相比,还是显得“分量”略轻。去堰头村,最值得一看的,还是通济堰。
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的通济堰,是与成都都江堰、宁波它山堰等齐名的古堰,也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2014年,它与四川乐山东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一起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通济堰的堰坝全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呈弧拱形。这种拱坝形式,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同时,它有效改变了水流方向,减缓了水流对堰坝、溪岸的冲击和破坏,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现在看来,拱形堰坝并非我国独有,如西班牙有爱尔其拱坝,意大利有邦达尔多拱坝。但是,这两个拱坝分别建造于16世纪和17世纪。从建成年代看,通济堰比它们均早了1000多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第一座拱形大坝。
通济堰最初建造时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此后又经过多次续建和整修,最终形成一个坝、闸、函、穴、渠齐全,数百条分支渠、毛渠呈竹枝状分布,“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关于通济堰的建造,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白蛇示迹”的传说:当年,负责修堰的詹、南两位司马在松荫溪边考察地势、选定坝址时,因地形复杂,一时难以定夺。正当二人焦急叹息之时,忽见一条白蛇从溪里横游而过。两位司马从白蛇游动的轨迹中得到启发,运用其中的力学原理,建成这座拱形堰坝,创出了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站在通济堰堰首放眼望去,不由得被这座古堰独特的构筑形态和与之相融的自然景色迷倒。“哗哗”不绝的水声中,漫过堰坝奔泻而下的溪水如一条隆起的白练,横贯在松荫溪上。青山倒映其中,将溪水染成翠色。几只鹭鸟缓缓飞过,更给这古堰增添了几分画意诗情。此情此景,让人有了几分“不思归”的感觉。
离开古堰,往渡船码头去的时候已是黄昏。此时的堰头村比白天宁静了许多,或白或黄的灯光从一栋栋民居的窗户里透出来,安详又温馨。从堰坝方向传来的“哗哗”水声如同一首思乡小曲轻吟慢唱,乡愁便在这里打了个结,难以解开了。
借着路灯光走过通济堰文化长廊,与在通济堰建造、重修、维护管理过程中作出过较大贡献的范成大、何澹、汤显祖等历史文化名人一一作别,再乘上游船沿松荫溪而下,往大港头镇所在的画乡去。回首望去,通济古堰早已被山影遮挡,堰头古村也渐渐融进黛青色的山影之中,迎面而来的,是瓯江上的烁烁渔火、点点白帆。听说堰头村刚刚入选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待到秋天,一定要再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