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8日
第10版:旅游报10版

让文化事业滋养民心 让旅游产业助力经济转型

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标志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阶段下,面对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文旅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山西吕梁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强化政策引领、重大项目开发、旅游业态创新、产品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完善、品牌形象塑造,全市文旅行业发展呈现“文旅融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文旅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发生重大变化,文化和旅游工作进入了品质发展新时代。

1 文化惠民 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

公共服务体系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2021年10月,吕梁市图书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吕梁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力提升了吕梁的城市品位。图书馆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共5层;藏书30万册,报纸与期刊582种;阅览座位400个,配置有全套自动化办证、检索、借书还书系统、电子书借阅机和现代化阅读终端等设施设备,开馆后迅速成为吕梁一处集学习、休闲、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在市图书馆开放的同时,吕梁市的另一座地标性建筑——市文化馆也基本建成,将于今年投入运行。除此之外,吕梁市还建立了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上下联通、有效覆盖、全面开放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内容更丰富、途径更便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吕梁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强化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以送戏下乡活动为先导,吕梁将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列入重点改革项目,重点实施“五个一批”服务内容:以优秀群众文化服务品牌为示范引领,赴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服务品牌;以县域为单位,县乡村为主阵地,培育一批常年服务于基层的群众文艺小分队;以县为单位,发现、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以服务基层阵地和队伍为宗旨,广泛发动群众,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配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持续开展“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

目前,吕梁市已核准群众文化服务品牌2个,挖掘培养山西省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233个、山西省乡土文化能人艺人219个、山西省乡村文化带头人311个。同时,吕梁还积极组织文艺队伍和能人艺人开展文化活动,2022年全市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完成演出8527场,完成率122%;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完成演出3683场,完成率140%;乡村文化带头人完成演出4462场,完成率120%;“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完成演出1300场,完成率120%,均超额完成年初既定任务。

近年,吕梁市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等内容,制定了《吕梁市2020—2022年文艺创作选题规划》,加大对重大题材、重要节点和重要项目艺术创作的规划引领。五年来,推出了红色经典舞剧《吕梁英雄传》、民族舞剧《打金枝》、舞剧《刘胡兰》、临县道情戏《大河古镇》、道情交响乐《碛口》、木偶戏《红军娃》、晋剧现代戏《七星泉》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吕梁英雄传》《刘胡兰》《红军娃》等文艺精品剧目在全省、全国舞台频频亮相,展现出吕梁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吕梁精神的蓬勃动力。

舞剧《吕梁英雄传》根据马烽、西戎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以晋西北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为素材,以吕梁山区一个普通山村康家寨村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颂扬了吕梁人民不畏困难、不惧强敌、敢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该舞剧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舞剧《刘胡兰》舞台场景美轮美奂、舞美大气恢宏、服装造型新颖、情节撼动人心、细节刻画细腻感人,采用诗化的舞蹈语汇塑造出动人的舞蹈形象,音乐既富有民族韵味又具有时代特征,是一部艺术上可圈可点、制作上细致精良、颇有看点的红色题材舞剧。2022年,在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中,舞剧《刘胡兰》荣获杏花新剧目奖,这是吕梁舞台艺术不断登高攀峰的又一声号角。

2 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开发成效显著

文物不仅是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中留下的无价之宝,而且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吕梁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经过时间沉淀,积累、传承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文物资源,为新时代新征程再创辉煌提供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吕梁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嘱托,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从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再现入手,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建立了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重要突破。岁月沧桑的文物古迹得到了修缮保护,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向八方游客述说着精彩的吕梁故事。

做好文物核查勘探工作是从根源进行文物保护的一种方式。2022年,吕梁市完成了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评选工作;完成了5952处低等级文物、4453处石刻文物以及抗美援朝文物和军工等文物资源的专项调查,上报了11处军工遗产。

截至2022年底,吕梁全市新增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圆满完成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竖立、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完成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核查和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补充调查工作。经核查,吕梁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为5826处,数量居全省第五。

为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吕梁市印发了《吕梁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吕梁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分别配备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业余文物保护员86人、1445人,做到了保护单位监管全覆盖。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吕梁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5年来申请到专项补助资金11437.4万元,目前共完成文物保护项目93个,国家和省投资9413.3万元,占到投资总额的82.3%。同时,吕梁积极推进文明守望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文物认领认养任务109处。认领认养文物的单位和个人认真履行协议,多方筹措资金,开展了30余处文物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涌现出了交城县金桃园集团、交口县康泰农工贸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讲话,吕梁市不仅积极运用馆藏文物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和文物数字化利用系统管理、展示全市馆藏珍贵文物,还完成了孝义市一级皮影木偶文物和吕梁汉画像石数字化保护项目。吕梁市智慧博物馆项目、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文物数字化和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程得到积极推进。全市一级文物数字化扫描工作基本完成,300余件珍贵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及馆藏文物说明册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非遗的滋养。吕梁市几乎每个县(市、区)都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地域性和乡土特色的风土民情相融共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遗项目,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活”文化延续至今,见证了吕梁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吕梁宝贵的文化财富。

吕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非遗保护传承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认真贯彻实施《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争取将非遗保护资金纳入政府常规性财政预算,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汇编》,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入选国家级非遗16项、省级非遗53项、市级非遗11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46人;出台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组织起草了《吕梁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持续推进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省级碛口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完善保护利用设施,全市共设立非遗传习点112处、非遗传习所80处;积极组织各类保护实践,以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累计出版了非遗丛书52种、抢救性记录丛书6种,印刷约7万余册,恢复非遗传统剧目33部,其中7部剧目获得国家、省“群星奖”等奖项,对2个濒危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共60小时,年均举办教学讲座2000余场、互动展演200余场,传习3万余人次。如今,非遗+旅游、非遗进校园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岚县面塑、孝义贾家庄婚俗、汾阳汾酒酿制技艺等非遗项目依托景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这些文化遗产,向世人述说着隽永的吕梁历史,成为了吕梁宝贵的精神财富。

3 融合发展 “诗与远方竞芳华”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髓和灵魂,更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元素。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高质量融合发展主线,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探索和构建不同文化要素与旅游发展的链接,以“文”为神韵,以“旅”为表达,系统全面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蹚出了一条吕梁文旅振兴之路。

为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吕梁市委、市政府从高处着眼,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标准要求和重点任务,从顶层设计,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准编制了《吕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吕梁市黄河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市级规划,启动编制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康养旅游3个市级旅游专项规划。对吕梁市22个景区逐一“问诊把脉”,编制完成了《A级景区创建或提升调研咨询报告》,梳理提出了各景区景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了创建提升的具体路径和工作重点,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十三五”期间,吕梁市累计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完成了20余处红色资源的陈列布展。围绕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的“英雄吕梁”“走向胜利”“重温山西建党”“铁血东征”4条红色旅游线路,吕梁打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聚焦“游山西 读历史 品吕梁”活动,吕梁推出集专题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社会实践、学员研讨等于一体的党性教育模式。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和康养旅游发展,吕梁市布局建设了20余个文旅康养集聚区,对不同规模的集聚区分别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的奖励扶持;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对创建成功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给予20万元奖励,有力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建设的发展。同时,推出黄河乡村游、红色乡村游、民俗乡村游、美食乡村游、研学乡村游和康养乡村游6条特色线路,连片开发建设了以于家沟、昌盛农场为代表的观光采摘乡村旅游村,以高家垣为代表的古村落、民居乡村旅游村,以于家沟、三交为代表的廉政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旅游村,以白家塔、刘家圪垯为代表的农耕、研学乡村旅游村,实现了以游兴村、以游富民。

“旅游+文化”不仅让传统文化再次站上时代舞台的“C位”,也让景区收获了高人气,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为全方位展示吕梁的颜值与气质,吕梁市组织了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吕梁文学季、第四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等展会和赛事活动以及临县“枣儿红了”、岚县“土豆花开了”等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启动了吕梁文创产业园建设,推动非遗、工美产业化发展;探索“文旅+”创新发展路径,设立独属群众的本土艺术节……文旅品牌与城市美誉度显著提升。

2022年底,由周瑟瑟、葛水平、蒋殊等知名诗人和作家参与创作的吕梁市首部时尚旅游口袋书《黄河从吕梁流过》出版。该书以纪行方式讲述了该市黄河流域一带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乡愁记忆、人文故事和烟火味道,以及黄河沿岸普通百姓的独特生活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全景呈现了吕梁黄河文化。央视主持人张仲鲁等十几名艺术家为该书配音。目前,由国内一流团队拍摄制作的新时代吕梁文旅形象宣传片和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创的文旅画册《大美吕梁》也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一本时尚旅游口袋书、一本精美文旅画册、一部全新的形象宣传片……“吕梁,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旅游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在吕梁这片热土上,文化和旅游融合交汇,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了惬意的体验。

4 项目纷至 处处是景处处可游

如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吕梁的答案是:坚持“项目为王”,加速产业提能升级。

近年来,吕梁市文旅大动作不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贯通;大力实施增绿、增彩、增财三大工程;着力打造晋陕大峡谷山水画廊;全力推动北武当山提升改造、苍儿会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实施杏花村酒类制造、包装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大批国际范、吕梁味的文旅项目正不断推动着吕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谋求文旅大发展的征途中,吕梁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思变、求变、善变,紧紧追寻时代的脚步,统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制定出台了《吕梁市盘活景区旅游资源的指导意见》,着力破解“小资本占有大资源”和“优质资源长期闲置”的问题,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吕梁酒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与山西省文旅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吕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境内旅游景区打造、旅游新业态、旅游全产业链的延伸开发;与省文旅集团、汾酒集团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古韵杏花村、汾酒小镇等“一村一镇”文旅项目;依托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吕梁市文旅集团公司,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吕梁市智慧旅游云平台管理中心,上线发布了吕梁市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吕梁”公众服务目标等,不断拓宽文旅宣传渠道。

重点打造“一西一东”两大核心景区,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西部以临县碛口为支点,串联带动兴县蔡家崖、方山北武当、岚县饮马池、石楼黄河奇湾等景区发展,高标准打造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东部以汾阳杏花村为支撑,加快建设酒文化旅游胜地,再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美景,吕梁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了A级景区全覆盖,总数达25个。

集明清建筑、革命遗址、风俗民情、晋商文化、黄河文化与黄土文化于一体的碛口古镇是吕梁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吕梁市以推动碛口古镇历史文化、自然文化“双遗”申报为突破,谋划了黄河风情、黄河风景、黄河风采、黄河风俗、黄河风味五大主题板块,构建了“一带五区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

为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古村镇文化,努力把碛口打造成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的核心景区,吕梁创排了大型实景旅游演艺《如梦碛口》,依托碛口独有的自然资源和民风民俗,用唯美的音舞诗画和声光电技术讲述古镇历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黄河岸边。

在酒都汾阳,占地26亩的汾阳市博物馆新馆正加紧施工。这是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中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博物馆建成后,将通过白酒主题文化展区、晋剧艺术展区等8个展区,全方位展示汾酒文化和黄土风情。此外,吕梁还将建设古杏花村20景、酒文旅小镇、精品酒文旅线路等项目,推进酒与历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重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大美意境。该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接待旅游人数500万人次,收入50亿元的目标。

项目建设为旅游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提升了吕梁旅游格局,丰富了旅游业态,从“过境游”变为“过夜游”、团队游变为自助游、观光游变为体验游,吕梁旅游硬核方阵初步形成。

时下,春意盎然的吕梁,文化气息浓重,自然风光宜人,项目开发高效高质、基础设施完善便捷、产品供给优质多元、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文旅消费供需两旺……这是吕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让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旅游富民,将英雄吕梁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王焕伟 王霞艳 高旭)

2023-05-18 让文化事业滋养民心 让旅游产业助力经济转型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9919.html 1 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