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吉娜
作别海岛上的喧闹与人潮,我离开鹭岛厦门,驱车驶出横跨海面的翔安海底隧道。不多时,一个僻静、美丽的村庄跃然浮现于一侧海岸。名为“怀远”的湖泊,在闽南造出江南景致。开得正艳的市花三角梅,维系着村落与厦门本岛的连接。在这惠风和畅的晴天里,澳头社区伸出一枝三角梅,向我敞开门庭。
还未下车,怀远湖上的三拱长桥已映入眼帘。白桥碧湖,晃动的小舟自在逍遥,和垂柳、老榕树的根须一起搅着澄澈湖水,扰乱了湖上“双清桥”三个字的倒影。据说,双清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乡贤苏廷玉捐建。只可惜那座古桥早已不存,如今仍称“双清桥”,缘自原本深藏湖底淤泥的残存桥碑。
行过双清桥,一座有别于周遭风景的水泥洋楼近在眼前。洋楼名叫“我素庐”,是我此来澳头的参观项目之一。因年久失修,这栋洋楼显得有些破败,可我还是久久伫立在紧闭的大门外,默默瞻仰它的姿容。1934年,乡贤蒋骥甫在澳头兴建私立觉民小学,这里便是小学校舍。1949年,我素庐成为中共据点,先行者们一边维护着觉民小学的正常教学,一边在此开展地下红色行动。时至今日,琅琅读书声和硝烟炮火都已远去,我素庐依旧楼如其名,“我行我素”,守望着莘莘学子与来去人群。
澳头社区坐落在闽南,风景中自然不会少了闽南传统古厝。离开我素庐,远远便望见高翘在红瓦红墙之上的燕尾脊。剪花瓷一会儿做彩凤、一会儿塑游龙,几户古厝门上的对联崭新红艳,走近一瞧,原来是几间宗祠。闽南地区宗祠文化盛行,人们在轻烟缥缈间纪念先祖的同时,也以当今成就告慰先民。今非昔比的澳头社区是人们富强起来的见证者,昔日的渔村摇身一变,在鹭岛旁建起一处走在时代前沿的宜居社区。
澳头社区随处可见美术馆和艺术空间,海鲜餐馆更是层出不穷。我随机挑选了一家进入:海蛎炸入口酥脆,白灼小管保留了海味本身的鲜甜,地瓜粿条是纯正的闽南味道,清爽且不失柔韧感。未到用餐时间,餐馆却早聚集起三三两两的食客。一问才知道,澳头海鲜餐厅在厦门“老饕”间是出了名的实惠美味,许多人特意驱车前来,只为品尝这一口地道鲜甜。
在澳头,我选择了古渡码头作为最后一站。如今,古渡码头的码头功能早已荒废,未经现代开发的码头上,泥沙任由海水冲刷,我则打着赤脚,任由海浪和泥沙漫上脚背。夕阳西下,海天如镜,落日熔金。海面因融化般的夕阳而流光溢彩,模糊了远处行船的模样。我不禁遐想,如果能穿越历史,那里会有千百年前闽南地区往返海外交易的古船,也有当今满载旅行来客的渡船……有如澳头社区,是新中有旧的村落,更是旧中创新的社区。
而在古渡夕阳间,那艘行船渐行渐模糊,缓缓载着我的遐思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