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0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繁华闹市里拾取一片“初心”

——参观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 本报记者 李志刚

北京西单繁华闹市中,藏着一处与故宫“年龄相仿”的古建筑——蒙藏学校旧址。如今,这处古建筑多了一重身份: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3月28日,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开放仪式在这里举行,一时间引发关注。随着旅游市场加速复苏,这里已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的打卡点,自开放以来截至4月18日,已接待4万余人次观众,日均接待约2300人次观众。记者近日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从西长安街拐入西单北大街,在汉光百货附近可以看到一个古朴的门楼,这里便是蒙藏学校旧址入口。院落紧邻西单大街,墙外是车水马龙、时尚业态,墙内是古朴院落、文物遗迹,古今映照,令人感慨历史变迁。

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展陈项目负责人罗存康介绍,蒙藏学校旧址院落有近600年的历史,是跨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珍贵文物。此次在原址上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综合展示党的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更富有历史感和现场感,能让观众深刻了解展览内容、领会展览精神。

记者了解到,蒙藏学校旧址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穿越历史沧桑,经历了常州会馆、右翼宗学、毓公府、松坡图书馆、蒙藏学校、西单民族大世界商场等不同角色,如今,经过精心修缮,褪去浮尘与杂色,古韵重现、内涵重塑,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现了蒙藏学校历史、中华各民族团结奋斗历程。

西单大街上,逛街游玩的人们路过这个古朴的建筑时,都忍不住好奇心一探究竟。不少市民游客游览后感叹,这里竟藏着600年的历史,承载着红色初心,汇聚着各民族特色。

一位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展馆,好奇地问这问那,家长的每一个解答都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红色初心”的种子。

“在这里看到了很多珍贵照片,策展者一定花费了很大工夫搜集这些历史资料。”曾从事美编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退休职工苑立告诉记者,“我从新闻上看到了开馆的消息,所以特地过来看看,展览中有很多珍贵图片我很感兴趣。”

这里记录了蒙藏学校孕育红色初心的历程。在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蒙古族政治家、教育家贡桑诺尔布提议创办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官费学校,1913年3月,蒙藏学校正式开办,1916年迁至现址办学。此后,李大钊、邓中夏等人曾多次到校开展革命工作,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走出了多名少数民族革命骨干。

这里展现了中华各民族携手抵抗压迫、抗击侵略的伟大历程。在此展出的“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分为共同缔造新中国、团结建设新社会、携手奋斗繁荣路、同心奋进新时代4个部分,共展出420余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档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

除了蒙藏学校历史展陈、同心筑梦展览,东院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以互动、体验为特色亮点,汇聚了各民族的服饰、音乐、手工艺、医药等体验项目,还有各地的表演团队驻场展演。

来自甘肃的表演团队以马头琴独奏、敦煌飞天舞蹈,赢得游客的阵阵喝彩。明艳亮丽的民族服饰、悠扬婉转的民族音乐、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与西单商业街的国际化气息相映成趣。

“我在附近上班,听同事说起这个场馆,今天专门过来看看。”市民贾先生说,“大家对民族特色演出很感兴趣,大人孩子围成一圈,这种氛围或许就是体验馆的意义所在。”

记者采访当日,陆续有大批团队游客、散客进入体验馆,他们有的来自党政机关,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有的是在京游玩的外地游客。大家共同漫步在古老庭院,重温历史、重拾初心、感受民族团结的氛围。

罗存康表示,体验馆作为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窗口,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增添了新的红色坐标。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蒙藏旧址腾退修缮和活化利用,也是保护、管理、运用好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典型案例,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2023-04-20 李志刚 ——参观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9317.html 1 繁华闹市里拾取一片“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