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擦亮乡村旅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色

□ 王勇强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0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成功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我国已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梯田、红瑶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厚重的红瑶民族文化、壮丽的梯田风光交相辉映、引人入胜。荆竹村用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依托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传播传统文化。这些村庄的成功入选是近年来我国依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底色,深化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乡村旅游是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乡土文化为内涵的村野旅游形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乡村及农业遗产、农耕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值得大做文章的地方。中国乡村景观与乡土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智慧,是中国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和精彩演绎,也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内涵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乡村旅游既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内涵底蕴的挖掘与呈现,演绎好传统文化追求“万物和谐共生”的哲思与智慧,讲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也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低碳、绿色发展,展现现代中国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韵。

一、用好望远镜,放宽视野,营造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壮美风景

从景观的角度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直观的表现是自然村落、农业景观与周边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草草木木的和谐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作天然之合,显协调之美。我们的传统乡村,清塘碧水、阡陌交错,粉墙黛瓦、依山傍水,每一个传统古村落都是一幅意境美妙的水墨佳作,要保护田园景观的完整性,传统建筑的原真性,人文与自然的协调性。从实施路径方面,要善于登高望远、统揽全局,从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上去审视乡村生态保护与人文建筑、场所修复、修缮,做规划要有政治高度、视野广度、历史长度、实践深度。要拉长镜头、放宽视野,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角度去把握,放到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

二、用好显微镜,从细节入手,提升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韵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包括自然物的处置、建筑物的设计建造。一些民俗家风、社会习惯、治理安排和工艺制作等,都有反映原住民自然观、生态观、环境观和社会观等重要文化内涵的元素与符号。旅游开发要特别关注、妥善保护并有效展示这些元素与符号,精雕细琢,打磨细节,形成亮点。不得随意破坏田园的地形地貌和历史分布,要注意延续原有的田园肌理,不宜对自然河道随意裁弯取直,要维持河道自然的植被状态。乡村绿化适宜种植对当地气候土质条件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传统村落强调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乡村建筑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现在乡村旅游强调“无痕设计”,它其实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与地域文化、还原传统乡村景观风貌,呈现人、建筑、自然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天人合一”“无为而为”思想在规划中的体现。传统村落保护不仅要保护村舍建筑,“修旧如旧”,还要注意典型文化符号、文化记忆的留存,要把传统村落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保护结合起来,把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乡村治理体系、家风家训传承、农业技术、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与传统民俗文化等保留下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反映在传统乡村各层面,要下“绣花”功夫仔细摸排,深入研究,深耕细作,无微不至。

三、用好透视镜,投射中国文化智慧与人文追求

中国古人强调顺天时、量地利,顺应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他们注意观察自然,顺时而为,二十四节气将日月星辰的周期变化与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至今仍是人们安排农事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遵循。中国古人认为,天地生养万物,要尊重土地特性,因地制宜耕作,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不可竭泽而渔。注重农业循环,比如我国南方的“稻—鱼—鸭”原始生态农业系统体现稻、鱼、鸭和谐共生,实现了森林、溪流、村寨、池塘、稻田的多元系统循环再生。农耕智慧进而演变为中国文化智慧与人文追求,中国人不仅在农业生产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推及到人与人的关系,形成和合文化思想,衍生出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大智慧。中华文化根在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底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源头,是中国乡村旅游文化内涵魅力所在、美丽所在。要深化文化内涵,强调以文化人,打造体验场景,做到潜移默化,把乡村与农业文明中折射出的中国古人的生态观念、人文情怀、价值追求以及社会态度都展示出来,传播出去。

四、用好三棱镜,折射乡村旅游七彩光芒

乡村旅游吸引物涵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层面,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各种方式融汇到乡村旅游活动各环节。比如村落选址、农舍布局、内外结构、农事耕作、灾害防治、特色农产品、民间手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因元素。要通过乡村文化肌理的整理、修复与呈现,让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融入特色旅游项目中,把相关文化元素转化成为现代人能够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用声光电、虚拟场景与沉浸式体验等现代化的手段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五、用好聚光镜,聚焦绿色低碳发展

乡村旅游在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故事的同时,还要续写好现代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首先,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来的河湖草木与建筑特色,原有的田园村布局与风貌,维持原生态,维修维护、修复修补。其次,保持微改造,实现精提升。在保持大的整体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居民生产、生活和旅游接待,包括排给水、电、气、路、网、垃圾处理等户外设施及户内生活设施进行微观改造与精准提升。再次,控制旅游接待规模、旅游经营与消费行为。在接待量上实行最大容量与最佳容量限制,在经营行为上追求低碳生产与旅游供给本地化,在旅游消费上提倡绿色消费与文明旅游。

六、用好放大镜,把中国的文化思想与哲学精神更加鲜活地呈现给世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乡村、在传统的农耕文化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上升为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价值观念,按照自然规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此推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向内推进人内心自我的和谐,向外推及万邦和谐、天下一家。中国古人善于观察天地万物并寄情于物,赋予自然界万物人的情感、情怀,实现自然万物与人文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交互与情怀相映。中国的这些文化思想与哲学精神都可以在乡村旅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点上放大,况且乡村旅游涉及乡村自然、人文的各个方面,每个乡村都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缩影,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无不闪烁着中国先民的智慧和文化光芒。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包括人内心的和谐,都可以在乡村旅游、乡土文明与农耕智慧中找到答案。特别是疫情以来,民众更关心自然环境、身心健康、生命与生活质量,更愿意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沉浸式体验。要善于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元素运用现代传播理念、先进传播手段和多种传播渠道传播出去,打造中国乡村旅游文化IP特色,以浓郁“乡愁”中的生态底色,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华文化中的源远流长。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2023-03-2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8595.html 1 擦亮乡村旅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