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0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厘清的八个关系(下)

□ 吴海南

(上接2月1日第3版)

五、旅游业与科教兴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旅游是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为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旅游业必须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兴旅,主要在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在产业方面,旅游企业应当加强与专业科研院所结合,利用科研团队的专业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旅游规划设计、服务技能提升、旅游科技应用等。在教学方面,高校应当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切实推进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在科研方面,旅游专业院所应当提升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快应用创新和理论更新。在应用方面,政府应当发挥院所和智库的外脑作用,吸收应用有效的研究报告,还应当设计和维护好尊重知识产权价值的市场机制,加快新型文旅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推广和使用。

实现科创兴旅,一方面要加强数字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旅游的“互联网+”,即将旅游服务数字化。当前很多旅游景区已实现手机终端订票、预约游览和信息推送功能,还应在云端继续加强旅游服务数字化,如加强AR、VR和MR的应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在旅游服务中导入AI技术。另一方面要推进数字经济的旅游化,即网络的“旅游+”。近些年不少传统电商纷纷在网络平台上推出在线旅游服务,双向奔赴、共同促进旅游科技的发展。当前,以沉浸式演艺、数字博物馆、线上全景游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化正驱动着文化和旅游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此外,传统旅游业态与文化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也能激发出新的服务形式,促进业态的创新升级。凡此种种,均有待于广大旅游人集思广益、共同探索。

实现人才兴旅,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多元协作。政府方面,要营造出尊重旅游人才、尊重旅游服务技能的社会氛围;完善旅游人才发展计划,比如协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导游、厨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等级纳入社会面的职称体系;还要注意到许多旅游服务岗位技能单一的问题,当发生公共卫生危机或业态改变时,从业人员的再就业将面临较大风险,因而应当设计横向技能拓展培训的机制,增强人才发展的弹性。高校方面,需要做好专业研究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工作,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学,做好旅游人才的梯度生产计划。企业方面,要认识到旅游服务技能的重要性,主动设立“传帮带”机制,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提升企业发展能力。

六、旅游业与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文化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旅游业,旅游发展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国防等方面的“硬实力”提出的,一个国家文化彰显出来的力量,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并非一成不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塑造而成的。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旅游业担负着两个天然的使命,一是加强文旅融合,助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能级;二是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传播,加强文化交流,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风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家形象被视为能够被其他国家政治精英和民众所识别的图式(image)。个人的知识、价值、认知和情感对国家形象的情感定位产生影响,国家形象也影响到个人的社会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个体对他国的情感则受到其对己国的认同感的影响。因而,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我国的国际关系营建、地缘经济政策制定和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时间维度上,旅游业对国家形象的树立主要通过三个环节进行:第一是旅行活动开展前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国家形象产生初步认知;第二是旅行活动开展时的文化交流和服务供给,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国家产生直观感受;第三是旅行活动结束后的文化交流和意见反馈,游客将旅游感受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将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国家形象进行传播扩散。

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需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新媒体;既包括公共媒体,也包括自媒体;既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以电视和网络为载体的视听类媒体。全媒体属于传播形式,旅游资讯则属于传播内容。在传播形式上,旅游与新媒体、自媒体和网络视听媒体结合更为紧密,而这几类媒体传播覆盖面非常广泛。应丰富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展现形式,通过旅游资讯传播中国文化;还需要注意到,这几类媒体的传播速度极快,几乎无法在传播过程中加以控制,因而传播内容是关键控制点,要坚定旅游人的文化自信,在旅游传播的内容源头融入中国国家形象,让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国景和中国心,增加中国的亲和力。

七、旅游业与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作为“无烟工业”,旅游业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主要受益者。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总体性、持续性的工作,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就是生产美、创造美,并以此吸引游客。旅游开发建设要考虑到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和城乡规划等要素,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塑造全方位的美;还要平衡短期收益和长期效益,在组织旅游活动时,注意保护美、传播美;要会算生态总账,认识到整个中国变美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才能建成旅游强国。

党中央要求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旅游业的绿色转型,从旅游的产业属性来看,即促进旅游业的集约化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产业成本,降低能源消耗。从旅游的社会属性来看,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旅游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消费主义的侵蚀下,铺张奢侈、腐化低俗现象时有发生,旅游的消费主义行为倾向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增加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破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而,旅游业既要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进行绿色转型,也要从消费引领的角度进行绿色转型,最终融入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大局。

实现旅游业的绿色转型,主要在于倡导绿色旅游,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出旅游业的“无烟”优势,另一方面则要在旅游活动中推进“降碳”目标的实现。推进绿色旅游发展,要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组织各类旅游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减排,支持景区、酒店开展绿色发展示范,鼓励科研院校开展绿色旅游研究,引导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推进绿色旅游发展,还要创新资源保护模式,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公园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各类林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绿色旅游产品体系。

八、旅游业与民生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要增加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旅游业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创造者,也是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增加民生福祉,是旅游业的光荣使命。对此,一方面要加快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旅游产品对民生福祉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业的需求侧管理,即畅通国内大循环,做强做优做大国内旅游市场,推动旅游消费提质扩容,提升国内外游客的消费体验,增强广大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旅游业的供给侧方面。要坚持精益求精,丰富优质产品供给,着力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满足大众的差异化需求。要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稳步推进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专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着力扶持一批扎根农村、心系农民的乡村旅游企业,创新“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旅游市场主体结构,盘活旅游资源,扩大旅游业就业,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还要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以发挥旅游市场优势,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等领域的相加相融和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催生新业态,以此创造出新价值,以创新的姿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旅游业的需求侧方面。要不断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完善节假日制度,推动各地区制定落实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让民众获得更多的度假和游览观光机会;鼓励制定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让民众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得到实惠。要拓展旅游消费领域,创新旅游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模式,以顺应大众旅游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要提升旅游消费服务,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服务监测机制,让民众能够安心进行旅游消费、舒心享受旅游服务。还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实用便捷、富有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网络,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带来的安全感、科技感和便利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旅游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旅游人适逢其会,与有荣焉,自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3-02-1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7877.html 1 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厘清的八个关系(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