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首席记者 王玮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杭州的不少酒店因为一场市民游客期待已久的“烟花大会”再一次迎来了“满客”“满房”。不少业者预判,市场将迎来一个暖春。当然,关键还是要看酒店能否持续发力,在市场复苏的关键阶段找到更多机会,这就要求酒店探索多元文化发展,科学地“做加法”。怎么做好这个加法,是门学问。
“任何的市场我们都不会忽视。”一位在北京市核心地段管理一家五星级饭店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不少职业经理人走出了自家酒店,向同行讨教经验: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持续提高经营业绩?
受到疫情的影响,城市酒店的消费客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商旅、会奖市场客群大幅锐减,如今虽已有回归之势,但仍需一段恢复时间。而这3年,撑起酒店经营业绩的大部分是本地休闲度假客群,尤其是亲子家庭。因此,不少非度假酒店也在思考如何继续挖掘产品的丰富度,让酒店的多元化增收计划见到更多的“浪花”。这些酒店在度假市场上“卷”也成为必然。
春节期间,就有一家高端酒店设置了100余项亲子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还提供了专业的儿童托管服务,更好地“解放家长”,赚得盆满钵满也是自然的事。
首旅建国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姜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酒店都应力争成为目的地,它可以是商业综合体、亲子度假目的地、休闲娱乐目的地,也可以是文化创意聚合地,或是科技智能共享地。具体的定位可以根据酒店的优势来决定,或者逆向思维,根据客人的需求、画像,制定计划。说白了,想要提升“留客率”,就必须围绕客人的吃喝玩乐来展开。
此外,餐饮是度假体验中的重要一环。但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消费者依然没有在酒店用餐的习惯,这个问题如何破?在酒店引入好吃不贵的网红餐厅固然是这个方法,但也有酒店方表示,“房+餐”的诱人组合设计也是比较容易见效的方式。
“尤其是节假日,在这样组合套餐的带动下,只要客房出租率高餐饮一定会好,餐饮客满,客房出租率也不会差。”有业者表示。
其实,对于增加产品的丰富度,这几年酒店一直在摸索,也将其作为提升营收的一种方式,但并非每家酒店能都从中获益。
做多元化的发展,势必就是在“做加法”,那么“+”什么,怎么“+”则是一种战略决策,无法模仿,更不得随性。酒店的资源、运营能力都是需要在策略制定时加入考虑的。另外,在做加法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要不要做减法。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原认为,只有依托资源条件对“+”的内容实施策划与特色创意,进行试错调整,方能完善提升,形成收益与品牌影响力。
也有业者提醒,酒店要想走得长久,必须对升级的方式和渠道有所掌握,既要升级硬件,又要升级软件。在升级的过程中,不能一律追求新,要始终将人性化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
正如姜晓明在采访中所说:“当下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各地客人流动起来,旅游市场开始升温,消费热情加速回归。越是在这样的时候,酒店越是要聚焦‘六个能力建设’,即新品牌能力、新盈利能力、新运营能力、新推广能力、新技术能力、新人才梯队建设能力,才能有更大的后劲立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