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华
春节期间,正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举办的“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特展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鸟尊的身世之谜、且听凤鸣之凤鸣千年等主题小课堂开讲后,每堂课都吸引许多青少年学生。学生们不仅可以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绘制鸟尊图案、制作兔尊灯、鸟尊纸模等。此外,“且听凤鸣”集章活动也异常火爆,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参与。
本次特展是山西博物院首次尝试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观众推出的科普性展览,也是多家文博单位所藏第一代晋侯燮父夫妇墓相关文物及资料首次集中展出。
“山西博物院一直秉承服务最广大社会公众的原则,不设置特定的观众目标群体,而此次却希望可以有所创新和突破。”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范文谦说。
为何选中鸟尊
“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特展是山西博物院以晋侯鸟尊为中心策划的原创性专题展览,是典型的以一件文物为中心的展览。
山西博物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陈汾霞是此次展览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她说:“此次展览是山西博物院自建馆以来第二次围绕一件展品策划的展览,第一次为2017年唐代邓峪石塔回归特展,这样做更有助于深入揭示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2000年,西周晋侯鸟尊碎片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由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根据其铭文考证,鸟尊是在太室里使用的青铜礼器,拥有者为第一代晋侯燮父。其造型独特、纹饰华美,是西周时期晋国凤鸟崇拜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中国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彰显着新兴之国的政治抱负和礼制秩序。晋侯鸟尊不仅代表了三晋历史的源头,也象征着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策展者而言,鸟尊是一件饱含着丰满故事的藏品。”陈汾霞介绍,当晋侯墓地114号墓的主人被专家解读为第一代晋侯燮父,这件文物就与史籍中的“桐叶封弟”“叔虞封唐”“唐迁于晋”“晋献嘉禾”等晋国历史事件建立了联系,把西周时期晋国的国都、世系都确定下来了;它从高居晋国庙堂到沉睡地下几千年,经历文博工作者和盗墓者的斗争得以幸存。鸟尊出土时碎成100多片,历经19年曲沃、北京、上海、太原四地文博人接力修复合璧,到今天在新时代的文明殿堂华彩绽放。
“晋侯鸟尊穿越了3000年时光,成为山西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见证了20多年来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凝结着几代文博人守护国宝、弘扬传统文化的不变初心。”陈汾霞说。
怎样讲好文物故事
本次特展自去年11月18日推出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800平方米的展厅、360米的展线,65件(组)珍贵文物及百余件(套)辅助性展品讲述了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一代代文博人锲而不舍守护历史记忆、讲好文物故事的初心与使命。
展览中,观众可通过田野考古、文物修复、资料展示,详细了解晋侯鸟尊被发现、发掘到修复完整的故事;通过大量鸟形及鸟形装饰文物,了解鸟形文物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以及凤鸟装饰的流行和其反映的审美意识、社会观念、发展历程等。
“鸟尊的尾巴为什么是象鼻?它应是向内翻,还是向外卷?”……观众会发现,此次展览的内容更多是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层层展开,采用开放式讨论来解读文物内涵。展览还运用连环画的形式生动讲述鸟尊发掘及最终修复的故事。
“内容设计上,不仅尽可能多地考虑青少年观众希望获取的知识点,也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既希望他们能愉快地参与其中,也确保知识输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此,本次展览在内容表述上更生动,在展示形式上更活泼,非常强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空间。”本次展览的内容策划郭喜锋介绍。
在“故国梦重归”单元,策展者用类似破案的方式,结合出土文物层层推理,生动展示考古学家如何根据出土文物和痕迹,结合文献资料一步步判断出晋侯鸟尊的主人是晋侯燮父,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晋国初封时的历史事件、社会状况等难题时所经历的推理、疑惑和争论。
据介绍,本次展览还有大量动物形青铜器仿制品,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同时也能通过动手触摸、操作去感受展品的质地、形状、纹饰、原理、功用及文化意义;设计了闯关式的文物拼图、内容拓展、仿制品展台等,邀请观众与研究人员进行互动,让观众更加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希望青少年观众在充分感受鸟尊的艺术之美和晋国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更多地通过提问、思考的方式深入了解鸟尊的历史信息、溯源晋国文化根源,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成为展览的参与者和文化的传播者。”郭喜锋说。
如何释放文物价值
“双减”政策之下,博物馆教育功能日趋凸显。作为“第二课堂”,博物馆对青少年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轮讨论,项目组最终决定将主要目标观众定位于三至九年级的学生,同时扩展至16-30岁年轻群体。
“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展览,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有趣的、能多重参与体验的、充满自由畅想的展览空间,为博物馆开展针对性文化服务积累经验。”陈汾霞说。
本着给孩子们一次完美的观展体验这一出发点,本次展览融入了知识翻板、手绘墙、文物拼图、问题实验室、摄影作品征集展示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同时,以“鸟尊”为主题在馆内馆外、线上线下推出立体纸模制作、涂色卡、创意画等丰富的动手体验活动,让广大观众与晋侯鸟尊跨越时空对话。整个展览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性、互动性、开放性特色。
策展之初,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目标观众的文化需求,项目组还分别开展了两轮问卷调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以及对展览内容、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传播方式、展览色彩、教育活动、文创开发等方面的建议。
陈汾霞说:“当卡通形象征集、文创产品征集活动面向公众开展以后,那么多作品向我们涌来,尤其是那么多孩子愿意参与到卡通形象设计活动中来,我们感受到对鸟尊倾注了感情的不只是我们,还有更多的社会公众。”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我有幸翻阅到了当年M114、M113的考古发掘原始资料。时过境迁,文博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老一辈考古人的工作热情和对事业的执着,跨越时空感染着年轻的我,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贴近公众需求办好展览的决心。”陈汾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