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枝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今年春节假期,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大喜村热闹非凡、游人如织。据统计,春节假期,大喜村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40万元,熟悉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近年来,大喜村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大樟溪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不断提升乡村‘颜值’,丰富旅游业态,带动村民致富,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2022年年底,大喜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是对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肯定。”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者,大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时杰说。
提升乡村“颜值”
大喜村坐落于福州最高峰——东湖尖山脚下的深山腹地之中,古木森森、翠绿千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前170多亩的大喜水库碧波荡漾,与青山、村庄、道路相映成趣。
然而,曾经的大喜村却是“脏乱差”严重,环境非常不好。2012年9月,黄时杰受大喜村“两委”邀请,放弃了蒸蒸日上的私营产业返乡担任村委会主任。“回来后,我看到村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随处可见瓦砾和垃圾,公路两边的旱厕臭气熏天。”黄时杰说。
环境不变好,村子是发展不起来的。上任后,黄时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团结村“两委”,以“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活动为抓手,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开展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以民为本,了解各家需求,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黄时杰介绍,为了推广旱厕改水厕,前期,村“两委”到村民家摸底调查,选择了较有威望的家庭进行试点,还推出了改造奖补政策,让村民无后顾之忧。目前,大喜村全面拆除旱厕,新建了10处旅游公厕,为游客提供方便。
与此同时,黄时杰多方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带领村民拓宽了大喜至白湾、大喜至陈坑、大喜至岩富3条村道;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对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建设了田园污水湿地净化系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和集中式处理设施,收集处理村民生活污水,有效保护水源及土壤;对瓦屋进行全方位改造,创新保留土夯墙式民居建筑和竹编篱笆,对破损的古民居修旧如旧,统一房屋外立面风貌,修缮旧影剧院、第六生产队旧址、护林哨旧址等,不断提升乡村“颜值”。
“我们建立了积分制工作考核排名制度,每月组织党员、村‘两委’、村民代表等,评定‘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在‘红黑榜’进行通报,实行以激励为主、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黄时杰说。
经过多年努力,大喜村旧貌换新颜,先后获评“全国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绿盈乡村”等荣誉称号。
项目带动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2012年,大喜村没有任何产业,村财政收入基本为零。”回忆刚返乡的情形,黄时杰感慨万千。
为此,黄时杰带领村“两委”认真梳理村内闲置房屋和村集体资产,摸清家底之后开会讨论,决定由大囍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牵头,以租赁代管村内闲置房屋和集体土地的方式盘活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实现创收。
黄时杰介绍,近年来,大喜村成立了永泰县大囍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流转了100亩耕地、700亩经济林地、22栋房屋,打造了“鹇来人家”“雨和民宿”等特色民宿;盘活旧供销社,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打造了集生态博物馆、自然与儿童中心、再生文创店、村供销社及青少年研学实践场所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旅综合体,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体验;引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改造上寨旧址为庄寨研究中心,改造旧水电站为精品民宿,进一步提高旅游承载力;改造村委会旧址,打造乡村振兴会客厅,为乡村规划师、创业团队、旅游研学等团队提供公共交流空间,提升乡村接待能力。
走进位于陈坑自然村的“鹇来谷”观鸟摄影基地,只见摄影爱好者们在一排排“长枪短炮”旁,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各种鸟类,“咔嚓”按下快门键。“大喜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380多种野生鸟类。其中,已经发现的名贵鸟种就达138种。”黄时杰说。
为了丰富大喜村旅游业态,黄时杰带领村“两委”引进了鹇来谷(福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了“鹇来谷”观鸟摄影基地,规划建设了生态实训营地和大喜村(鹇来谷)野生动植物研究与保护基地,着力打造野生动物摄影学习平台,吸引了众多鸟类摄影爱好者以及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每年可给当地村民带来近10万元收入,真正实现“人护鸟,鸟引客”,为大喜村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黄时杰努力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大喜,引进了北京恩佐新光年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打造全地形穿越娱乐体验项目;引进福建省永泰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建设岚喜露营地,开发“营地+研学教育”乡村特色产业,预计年均增收20万元;引进小海狸团队建设喜气山房,定期开展美食营、绘画营、手工坊等活动;引进“墟里”团队,对大喜村进行整体策划和业态孵化,打造生态与儿童友好型乡村,开展各类研学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打造产品IP
长期以来,大喜村村民主要以种养芙蓉李、青梅、蜂蜜等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通,经常出现果品滞销现象。
经过一番思考,黄时杰觉得可以围绕村名“大喜”两个字做文章,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大喜村中的‘大’是大有作为,‘喜’是一派喜气。大喜村深挖‘喜’文化,不断创新产品,打造‘喜’品牌产品IP,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黄时杰说。
为此,黄时杰带领村“两委”,成立了永泰县大喜文笔峰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猕猴桃示范种植基地和喜文化农耕园,种植猕猴桃、灵芝、李果、油茶等绿色产品70亩,着力发展绿色产业,为游客提供独特的采摘体验。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黄时杰积极推动返乡青年、乡贤能人、退役军人等充实村“两委”队伍,引进乡村振兴研究院驻村团队,推动乡村产品推陈出新。村里推出的大喜蜜、大喜笋干、大喜青梅酒等多种特色农副产品,不仅提升了农副产品价值,还打响了“喜”文化伴手礼IP,广受游客青睐。
随着直播经济兴起,2018年,黄时杰带领村“两委”开展线上业务,拥抱“新赛道”。通过创建电商微店、开展“支书带货直播”活动,积极拓宽农特产品销路。
据统计,2022年,到大喜村体验乡村深度游的游客达16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超过6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5万元。
“下一步,大喜村将通过党建引领,以农民与合作社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流转村民闲置房屋,培育特色旅游业态,不断促进村民增收、村财政壮大,让老百姓越过越红火。”黄时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