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厘清的八个关系(上)

□ 吴海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旅游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厘清八个关系,即旅游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旅游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旅游业与安全的关系、旅游业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旅游业与科教兴国的关系、旅游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旅游业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旅游业与民生福祉的关系。

一、旅游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平凡成就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各项事业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常葆青春?秘诀就在于不断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旅游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自然也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系统性发展原则,一方面,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旅游业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科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孤立的、微观视野的旅游发展思维注定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要坚持整体性规划,旅游业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旅游产业规划是一门科学,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形势,更要以科学的思维统筹推进行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旅游业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员,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也为旅游业发展积蓄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文旅融合的路径,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合理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注意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值得注意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一样,文化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推进文旅融合,还必须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提取时代的文化要素,识别市场需求,旅游开发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平衡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红色文化是旅游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联结的重要桥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红色文化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们要继续加强旅游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中汲取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获得旅游体验和认知升华的双重收益。

二、旅游业与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人多地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进入新时代,我国在保持人口规模巨大的同时还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迁移频繁、就业形态更迭、家庭婚姻观念不断变化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旅游业带来重大的市场机遇,人口难题则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需关注的课题。在具体实践中,旅游行业应当与时俱进,为老年人开发养老旅游产品,为青年人设计个性化旅游项目,主动融入科技元素以升级业态,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在分享人口红利的同时推进人口问题的化解。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旅游服务是人们在收入达到较为宽裕的水平、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更高级的服务需求。通常情况来说,富裕程度越高,旅游服务需求越高。第二,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共同富裕是这个经济活动的重要目标。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旅游业需要在产业规划方面,尤其在旅游富民方面进行更为周密的顶层设计,让旅游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获得应有的收入,同时发挥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使更多人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第三,旅游具有一定的收入衡平效应,即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财富,能够通过旅游消费转移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经济效益之外,旅游业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旅游带给人们的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满足,也有精神层面的收获。旅游心理学研究发现,旅游活动对于维持游客心理健康,甚至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行业本身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文化底蕴得以发掘和呈现,文化产品得到创新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旅游活动还是一项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的活动。游客通过有形的旅游消费获得无形的精神享受,旅游服务商则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服务供给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旅游活动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达程度,通常也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三、旅游业与安全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是人们最底层,也是最基础的需求,毋庸置疑,无安全,不旅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安全要求,包括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国家的各项工作。国家安全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保障,过去几年里,数次海外战乱发生后,强大而稳定的中国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旅行警告并组织撤侨,及时保障了中国公民的旅行安全。对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来说,安全则是旅游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989亿元,这一成绩得益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旅游业也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责任,广大旅游企业、游客在组织旅行活动、进行旅游消费时,不得损害国家安全。

在公共安全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过去的三年中,旅游行业受到疫情的重创,卫生健康成为旅行安全的重要议题。公共卫生危机重塑了旅行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旅游习惯。短途游和在地消费成为新的旅游热点,骑行、露营、房车游等旅游方式受到游客青睐;数字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深入,“云旅游”带来新机遇。旅游行业并没有被疫情打倒,而是在悄然积蓄力量,为新征程中旅游业重振做好准备。当然,疫情反复和变异的风险仍然存在,提高危机应对能力依然是旅游人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旅游活动包含于社会活动之中,旅游活动如果没有组织好,或是破坏社会秩序、违反法律法规,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旅游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增强安全意识、大局意识,确保旅游活动不影响国家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确保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藉此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力量。旅游人还应主动积极融入人人有责、人人得益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参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实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

四、旅游业与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旅游行业要继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创新产品形式,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要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拓展旅游消费领域,提升旅游消费服务;要完善旅游开放合作体系,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深化国际合作以及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在建立现代化产业方面,旅游行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提高创新链综合效能;要优化旅游空间布局,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分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同时优化城乡旅游休闲空间;要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传承利用好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同时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旅游业应当发挥好乡村振兴重要生力军的作用,普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旅游供给能力,扩大乡村旅游消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促进城乡融合,加速工商资本、劳动力以及土地的城乡间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旅游业应当在“三产融合”理念的引领下,发挥好空间溢出效应,既增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带动能力,也扩大旅游业的受益空间,使更多区域获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旅游业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桥梁,要将旅游形象纳入国家对外宣传,建立健全国家旅游对外推广体系,形成三级推广的新格局;倡导文明旅游,加强对出境游客的引导和管理,让游客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国家形象的展示者。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3-02-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7665.html 1 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厘清的八个关系(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