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俊霖
寅虎辞岁去,卯兔踏春来。伴随着春天的临近,历史的车轮来到了2023年。这一年,对应的是我国农历的癸卯兔年。
兔是十二生肖之一,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卯。古人为了方便纪年,根据动物的习性,将12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结合,形成了十二生肖。
这种结合有其规律和依据:动物们的习性与十二地支所对应的时间相吻合。例如子时为23时至凌晨1时,这个时候老鼠活动最频繁,因此被称为“子鼠”。而卯时对应5时至7时,兔子喜欢在清晨出窝去食用带有晨露的青草,古人便将卯时与兔子结合起来,称为“卯兔”。
兔子温柔可爱、机智灵敏,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的喜爱。《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梁孝王刘武曾经建了一座“兔园”,用来养兔子。南北朝时的《孙子算经》中有个“雉兔同笼”的经典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中,总头数为35,总足数为94,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正所谓问题源自生活,南北朝的人们会想出这样的算数题目,说明当时养兔已十分常见。
玉兔洁白无瑕,所以古人将其看作善良、纯洁、吉祥的象征。在古代的铜镜和各类瓷器中,都不乏玉兔的影子。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唐瓷兔,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据说是唐朝孩子们的玩具。还有一件辽代“三彩刻花兔纹小碟”,内底刻画有一只在坡地上回首观望的兔子,周边饰以花草纹。瓷器上的小兔子两耳竖起,仿佛在观察四周情况,时刻准备着奔跑跳跃,生动自然。
兔子虽然可爱,但也躲不过“吃货”们的嘴。我们熟知的故事“守株待兔”,那个宋国人捡到撞死的兔子后提回家,肯定是要将其端上餐桌的。《诗经·小雅·瓠叶》中也提到先民吃兔子的情景,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之语。主人家用兔子肉招待来客,烹制方式也多,有煨熏烤等。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的野兔很多,有时候甚至大量繁衍,为害庄稼。《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永淳年间,“岚、胜州兔害稼,千万为群,食苗尽”,这也难怪人们会想着吃兔子肉来改善伙食了。
在古代,普通野兔大部分是黑色的,白兔则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古人认为统治者有德行、治国有方,白兔才会出现。老百姓或地方官员见到白兔出现,通常会将其献给朝廷。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好大喜功,非常喜欢祥瑞,天下便掀起了一阵“献兔”潮。后来宫里的白兔产崽,礼部还请求祭告宗庙,文武百官也都上奏庆贺。
在我国,还有一个关于兔子的美丽传说。相传嫦娥吃了仙药后奔向月宫,陪伴在她身旁的便是一只玉兔。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这只玉兔溜出宫门,变成天竺国的假公主,想诱取唐僧的元阳,成太乙上仙。当然了,这只是小说里的桥段。
传说中,玉兔在广寒宫里捣制长生不老药,这让玉兔拥有了“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中国的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号”,善良、纯洁、敏捷的玉兔,直到现在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