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7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办好全国“村晚”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 王昆欣

要引导全国“村晚”由侧重文艺演出活动向集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于一体转变,充分展示农村群众精神风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办好全国“村晚”对于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公布了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部署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有关事项。

全国“村晚”从诞生之初就是扎根于群众的活动。从1981年浙江省丽水市月山村农民自导自演的第一台“月山春晚”,如今,全国“村晚”从村民们自娱自乐的乡间文艺活动,真正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登上了全国性的大舞台。

全国“村晚”的内核是人民群众内在生长的文化自信,它的百花齐放是中国“三农”工作成果的折射。同时,全国“村晚”包含丰富的乡村文艺活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繁荣群众文艺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提出鼓励开展乡村节日民俗活动,举办全国“村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面向未来,要引导全国“村晚”由侧重文艺演出活动向集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于一体转变,充分展示农村群众精神风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办好全国“村晚”对于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编排创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时代主题、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一直以来,乡村接受了较多城市文化的输入,而输出乡村文化对于保持乡村活力同样重要。据文化和旅游部披露,2022年全国举办“村晚”活动约1.2万场,参与人次约1.18亿,真正调动起了人民的参与热情。

全国“村晚”不仅仅是村民观看的活动,更是乡村群众自主参与、自主创作的文化结晶。因此在举办过程中要牢记人民是全国“村晚”舞台的主角,把“指挥棒”交给人民,真实展现有温度的乡风乡味。同时,也要引导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和传播。通过小品、曲艺、歌舞等形式,以文艺为载体表达时代心声,培育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共谋乡村未来发展。

其次,内容形式要坚持彰显区域特色,发挥乡村优势,创造价值。中国的乡村留存了大量极具差异性、民族性的地域文化,这是每个乡村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今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村晚”融入当地特产、饮食文化、苗绣银饰、苗族铜鼓舞、苗族古歌、芦笙舞等,既彰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促进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又成为地区特色产业、旅游推介的平台。

全国“村晚”作为田间地头的文化联欢要发挥乡村地理、文化优势,与央视春晚遥相呼应,打造雅俗共赏的文化盛宴和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群众喜闻乐见的“村晚”不仅是一场节日联欢,更是一个着力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的契机。从全国“村晚”的火热可以看出,乡村文化服务还需要在资源挖掘、服务方式、培育人才等方面有所创新。

其一,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我国乡村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搬城市化的模式,而要因地制宜,利用好老宅院、祠堂、戏台以及节庆、歌舞、手艺等乡村自发形成的文化场所和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丰富文化供给。

其二,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满足乡村文化新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农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部分年轻人返乡就业给乡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娱乐氛围,提出了新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后,大量老年人也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然而,一些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这需要文化服务供给者深入调查、与时俱进,活用新媒体、新技术,引入“互联网+”等理念,鼓励文化新业态进入乡村,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其三,推动城乡文化人才流动,建设高素质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各地在组织开展全国“村晚”活动中不乏专业演艺人才指导,涌现了不少乡间本土的“文艺大师”,他们为乡村文化繁荣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推动文化服务提升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地方政府要积极推动城乡人才交流,既要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又要发掘、培育扎根乡村的文艺骨干,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和政策鼓励。

2023-01-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7246.html 1 办好全国“村晚”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