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第08版:旅游报08版

杜鹃草堂:短视频唱响侗族村寨巨变

湖南杜鹃草堂是通道转兵长征文化纪念地的延伸,近年来在景区建设、市场推广、带动村民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成果。相对于纪念馆,这是一个开放的场景,时间、空间是对客人开放的,同时,草堂的创办者杨少波等人倾注了自己对长征历史、红色文化的热爱,所以参观者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沉浸式的体验,而且在各类视频上都可以看到杜鹃草堂的内容播放。

湖南怀化市通道县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途径地。1934年12月12日,湘江血战后,中央领导在通道老县城恭城书院召开了通道会议,促成“通道转兵”。

传承红色基因

返乡创建杜鹃草堂长征文化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杨少波的父母外出工作,他跟着奶奶在通道度过童年时光。担任副县长后,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将一度尘封多年、鲜为人知的一段重大的红军长征历史——“通道转兵”予以“再现”。之后怀抱一份红色文化情怀和故土情结,返乡携手村里几名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和常居村民,苦心孤诣,创建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杜鹃草堂。

杨少波争取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对周边十几户人家进行风情化改造,并将屋前屋后的环境提升、美化。帮助这里的农户创办乡村民宿和客栈,鼓励村民们发展种植养殖业。逐步开展侗锦、竹器、剪纸、器乐演奏等民间手工艺和才艺的培训与展演;筑巢引凤,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组织作家、美术家、在校学生等来这里采风、写生和研学。

长征历史文化景观

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杜鹃草堂,游人可以看到当年红军遗留下的大刀,以及其他旧物。除此之外,杜鹃草堂相继修复兴建了长征小道、红军战壕、红军井、红军亭、红色文化墙、转兵纪念碑、长征舞台、侗乡吊桥、杜鹃生态园、种植基地等二十几处红色文化景观。如今的杜鹃草堂又名“红军长征文化园”,已是湖南省作协、湖南省侗学研究会、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和怀化市文联牵头创办的文艺创作基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文艺惠民基地。

杜鹃草堂还开展了情景模拟——欢迎红军进侗寨、欢送红军转兵西进和杜鹃花开红军来,同时也把红军在侗乡留下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如五姑嫂舂米送红军、一担皮箩、一盏小马灯等,以沉浸式体验的形式都做成短视频。不仅杜鹃草堂进行发布,旅客也争相转发分享,宣传工作事半功倍。

很多到杜鹃草堂来的客人,参与飞夺泸定桥的模拟场景,烟火、枪弹的合成音效震撼人心,这样的短视频传播效果更好。

创作一首歌

唱出长征纪念地的变化

通道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地,是湖南省成立较早的民族自治县,其中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8.3%。当地民众用服饰记载历史,用芦笙渲染生命,用歌舞传承文化,自古有“饭养生,歌养心,酒养神”之说。能歌善舞的侗族青年大都是唱山歌而喜结良缘,以歌传情成了这里的历史传统。为此杨少波创作了歌曲,让到杜鹃草堂的客人可以聆听、学唱歌曲,传播歌曲相关短视频。

满山红杜鹃

小溪鱼儿欢

吊脚楼里起炊烟

大歌萦绕云水间

好运转折地

神农垦良田

两岸一家桑梓情

丹心一片向苍天

啊,杜鹃草堂 胜似桃源

春花秋月一壶酒

醉成好诗篇

啊,杜鹃草堂 让人流连

清风明月一碗茶

香飘美丽家园

音乐的魅力是无限的。杨少波潜心作词,音乐人温喆谱曲,由全国“寻找刘三姐”冠军歌手、侗族歌手王馨演唱。优美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和甜美的歌声,让这首朗朗上口的《杜鹃草堂》一下子传遍了十里八乡,唱到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

短视频让杜鹃草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杜鹃草堂把丰富的红色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相融,通过精心制作短视频,借助融媒体的传播力量,影响不断扩大,已逐步成为周边一张红色的文化名片、乡村振兴的案例和守望乡愁的家园。来杜鹃草堂乡村旅游、红色研学和开展党团活动的客人络绎不绝,通过杜鹃草堂的影响和带动,周边的许多农户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2022-11-1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5794.html 1 杜鹃草堂:短视频唱响侗族村寨巨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