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声音

“融入生活、造福群众,这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能取得伟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

——针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的成效,《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指出,一些已建成的国家文化公园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研学目的地和文体活动举办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文化遗产必须在保护和利用中才能永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中应注意把长城沿线的村镇纳入规划,在建设中同步考虑乡村振兴,通过打造公园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更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帮助群众致富。

“观展社交,不仅是知识的碰撞,还是心灵的交互,能在这种交互中提高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

——继剧本杀社交、露营社交、骑行社交之后,一种崭新的青年社交方式——看展式社交慢慢流行了起来。对此,《劳动午报》发表评论指出,面对这股年轻人交友新风尚,文博场馆应进一步提升观展体验,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与观众的交互方式,让沉浸感、穿越感更强。还应摆脱过去那种灌输式展陈方式,让历史、艺术、文化、设计相互交融,从而让文博场馆的魅力进一步放大。如此一来,成为高雅文化、主流文化所在的文博场馆,将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去。

“应当认识到礁石类景观其实是很脆弱的。虽然不能抵挡自然消逝,但至少不要加速它的离去”

——国庆假期,青岛知名景点、地标性景观之一的“石老人”在风雨中遭受破坏的消息刷屏。惋惜之余,关于要不要修复“石老人”,各方的看法不一。对此,《光明日报》微信公号发表评论指出,对于自然现象的存续,到底是应该人为保护还是顺其自然?之前距今900多年的万安桥失火,很多人都坚持应该修复和加强保护,因为万安桥本身就是人为筑造的建筑物,且具有实用功能。而“石老人”本身就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若人为修复,可能还少了几分味道。始于自然,归于自然,似乎是其很正常的结局。不过,“石老人”多年来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段共同的情感记忆,比普通的礁石还多了一层文化地标的存在意义。对于这些流逝中的景观,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在它们仅存的时间里,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他们。

(本版编辑 龚立仁 整理)

2022-10-11 龚立仁 “融入生活、造福群众,这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能取得伟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4885.html 1 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