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俊成 本报记者 白骅
“磨西,你的孩子回来了!”9月5日下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后,“古道别院”民宿的经营者谭丹哲采购了一车矿泉水和方便食品,火速从外地赶回泸定磨西镇,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为救援专家提供住宿、协助开展房屋安全鉴定、解决救援人员吃饭问题……谭丹哲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彰显了一位民宿人的大爱精神和社会担当。
彰显爱与担当
9月5日12时52分,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为磨西镇附近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地震发生后,当地与外界的通讯一度中断,震中及附近部分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受损。
地震当天中午,谭丹哲正在甘孜州道孚县,在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后,谭丹哲立即采购了方便食品等物资,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驱车赶往磨西镇。
抵达磨西镇后,谭丹哲赶往抗震救灾指挥部,主动请缨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因具备丰富建筑经验,他被分去协助开展鉴定房屋受损情况。随后,谭丹哲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人员分成9个小组,对磨西镇的房屋进行摸底调查。
“大家都很劳累,但眼睛里边透露出的是坚毅。”谭丹哲说。
谭丹哲还迅速组织员工查验了“古道别院”房屋情况,仔细确定每一道梁柱和每一面墙体是否出现裂缝。“在打造别院时,我们是按照8级以上的抗震标准来进行修建,因此房屋没有受到此次地震的影响。”
在确定“古道别院”完好无损后,他又受托负责部分救援队的100多名救援人员的物资和吃饭问题。其间,他和“古道别院”的员工们不惧艰辛、克服重重困难为救援人员及时提供食物。
9月7日晚,“古道别院”正式通电通水通网,成为当地住宿业中首家恢复正常运营的民宿。“古道别院”一切收拾妥当后,谭丹哲决定将它腾出来用于为参与救援的各方人员提供免费住宿、茶水、洗热水澡等后勤保障服务。
“自己淋雨也要为其他人撑伞,这是别院的使命,也是我对磨西这一年的感谢。这世外桃源,让我安心蜗居,希望磨西早日恢复如初。”谭丹哲说。
情系传统文化
“民宿为致敬茶马古道的历史而建。”谭丹哲的“古道别院”民宿位于磨西镇内,按川西穿斗式建筑风格打造。
“这块土地上有很好的文化土壤。”2006年,谭丹哲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离开了学习工作长达十年的澳大利亚,回到祖国的怀抱。随后,他花了两年时间到全国各地观赏风景、体悟文化。
2014年,谭丹哲受邀维修磨西镇天主教堂。从事建筑业多年的他,在看到磨西镇的古建筑时,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渴望。“中国的建筑是力量感和美感并存的,值得我们去传承!”随后,谭丹哲决定留下来,做这些古建筑的传承和守护者。同年,他投资3000万元创立了甘孜州古道别院有限公司,踏上了高品质特色民宿打造之路。
“别院的主题是茶马古道上‘背茶人’的故事。”谭丹哲说,在随后的设计、施工时间里,他几乎天天扎在磨西镇,甚至连砖都是自己烧、木头都是自己扛。
2018年9月,“古道别院”正式面世进入运营阶段,以独特精美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并很快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于去年获评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成为海螺沟乡村振兴的优秀案例。
“民宿不是我的主要目标,我想把这种建筑文化传承下去。”谭丹哲说他并不追求火爆的人气。疫情之前“古道别院”每年能有150万元左右的营收。虽然近几年受制于疫情,但“古道别院”的总体收入并不比疫情前低。
立足长远发展
9月12日,四川省在甘孜州泸定县、雅安市石棉县同时举行悼念活动,深切哀悼在“9·5”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同日18时起,四川终止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
“愿磨西再次绽放。”9月12日,在磨西镇参加完悼念活动的谭丹哲,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自己对震区恢复的希望。
“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主体和腹心,这片土地离自然很近,贴近自然本身的本真,我很喜欢这里,在这里能汲取到丰富的文化。”谭丹哲说,甘孜州立足长远与优质发展旅游业,让他十分看好当地的发展前景。
“希望更多有情怀的人能来到甘孜州,这片圣洁美丽的土地,值得我们如此付出。”谭丹哲说,他刚到海螺沟的时候,当地还只有几家农家乐和普通宾馆,现在已经成为高品质网红民宿的聚集地。“这说明甘孜旅游很有潜力!”
目前,谭丹哲再次投资且亲自操刀设计施工的另一家民宿“八美别院”正在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上拔地而起。“‘八美别院’将以民族文化为主题。主要是讲述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活文化以及他们和自然共生的理念。”谭丹哲认为沟通是民宿的主要功能,“八美别院”同样采取精而美的理念来打造和运营,这样能够给入住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品质,大家也能更好、更深入地交流。
“这里有顶级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在这次抗震救灾和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强大组织力,社会各界团结抗震的大爱精神。甘孜一定会迅速恢复,旅游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在与记者交谈中,谭丹哲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