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熠瑶 张宝桁
尝一尝“清石湾窑陶塑金丝猫”文创雪糕,试一试AR眼镜探寻远古生命消失的秘密,开一个水下考古盲盒来一次“寻宝”行动……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全新文创产品暑假期间受到游客的热捧,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27%。
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文博单位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秉持“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深挖岭南历史文化,通过创新研发、跨界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广东文博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批批特色浓、创意足的文创产品持续“破圈”。
深挖文化讲好城市故事
“拿着醒狮雪糕看舞狮表演,仪式感十足。”90后的林女士拿着祖庙博物馆开发的醒狮文创雪糕爱不释手,对憨态可掬的醒狮形象也频频点赞。在广东,像林女士这样追捧博物馆文创的粉丝不在少数,打卡文化地标、购买博物馆文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了解城市的新选择。深挖文化内涵的个性化文创不仅成为紧俏品,也成为搭建起人们认识广东、了解广东的一座桥梁。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选用出自“南海I号”沉船所处海底的泥料打造了“南海I号遗址泥”系列产品。别具意义的泥料经过去杂、炼泥、捏塑、窑烧等工艺,成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广东传统祠堂文化古建筑群代表陈家祠为模型设计积木文创,让人们在一叠一砌中了解岭南建筑。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古代外交或驿传文物“错金铭文铜虎节”为原型,推出“虎小将”文创系列产品,巧妙将文物拟人化,使游客通过这一特色文创产品了解文物历史。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赵丽帆介绍,广东省博物馆7月22日文创之夜发布的文创新产品在今年暑假备受追捧。水下考古盲盒上市以来线上线下销售火爆,首批已售罄;两款冰淇淋也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销售近2000件;AR眼镜租借同比增长了386.11%;艺外咖啡厅推出的下午茶也深受游客喜爱,营业额比之前有了明显提高。据《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305款,实现文创产品收入3993.39万元。
跨界联名创造品牌价值
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文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拥抱新领域,研发让市场认可的创新产品,跨界融合带来了“1+1>2”的效果。位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的广州博物馆近年来积极“下山”,与位于山下的中国大酒店实现了跨界融合,成功推出了“消失的名菜”系列产品。
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2020年,广州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基于馆藏民国菜单和食谱,再现了传统粤菜中已失传或鲜为人知的菜式、工艺和技法,推出了侧重传统粤菜筵席制式的“消失的名菜”第一季。此后,双方又陆续推出了重塑传统粤式月饼之味的“粤色中国——消失的月饼”、突出传统粤菜工艺技法的“消失的名菜”第二季以及再现民国传统粤点辉煌的“消失的点心”等,受到了市场欢迎。
据悉,中秋节期间,双方联手推出的2022年第二季“月光宝盒——消失的月饼”销售火热。中国大酒店副总经理雷晓红表示,自去年开始,中国大酒店推出的“消失的月饼”系列,在包装上就选择了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清·红木雕八仙框白缎绣花鸟纹挂屏”为图案,今年限量发布1万套。
另外,“消失的名菜”系列产品在“活化”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过程中,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广州市最后一辆大通道无轨电车一直放在博物馆外,仅为展示之用。“消失的点心”推出后,广州博物馆在车内空间举办了“消失的下午茶”系列活动,预约号一放出就“秒空”,成为复古风满满的网红打卡项目。
在今年广州博物馆推出的“德化之美——馆藏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展”举办期间,中国大酒店也精选了展览中的12款德化白瓷的经典器型,分陈设器用、饮食器皿、文房珍玩三组陈列展示在酒店的丽廊餐厅里。研发人员还创新性地将德化饮食器丰富的美学和意趣融入粤菜美食之中,开发出五款用德化白瓷树头杯装的独具岭南风味的“消失的特饮”,将文物还原到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朱晓秋表示,广州市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这一系列的跨界合作,实现了文化、旅游和美食的相互融合。为让这一优秀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双方设计发布了“消失的名菜”品牌标识,完整表达了“传承与重塑”的核心理念。
潮流文创紧盯年轻群体
“走进唐人街实体搜证,现场共商国是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察看五邑方言书信是必备技能,烧脑推理是打开方式”……近日,一部名为《华埠风云》的沉浸式剧本杀让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成功“出圈”。玩家穿越回1946年,以博物馆展厅为体验场景,以馆藏史料中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的文物和故事为脉络,从百年文物中揭开华埠风云的历史故事。玩家从重重关卡中获取的角色胸章与“家园”拼图文创产品别具意义。
近年来,广东文博场馆紧抓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从生活类文创产品向沉浸互动趣味性文创产品开发过渡,“故事思维”体现得愈发明显,表情包、盲盒、数字文物等文创产品在创新与发展中释放出强大的“文化磁力”。
自2020年盲盒掀起热潮后,广东大小博物馆便各自琢磨如何将馆内藏品与盲盒文创结合。广州博物馆围绕“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策划开发了“广州·印记”盲盒系列,以广州红色文化代表性建筑搭配各时期巴士、游船打造特色摆件。人们在抽取盲盒过程中,如同随机收藏广州专属的城市记忆。
近期大火的“考古盲盒”与“修复盲盒”更是进一步拉近了博物馆与年轻人的距离。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南海I号”水下考古盲盒备受关注。据介绍,“南海I号”为南宋时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于阳江海域发现,沉船整体打捞与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展示是中国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案例。该盲盒以潜水员第一视角出发,巧妙地用红色马口铁盒作为“沉箱”,让体验者以开箱“提拉”这一动作复刻“南海I号”的打捞作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水下挖掘文物的过程。该水下考古盲盒共有7款馆藏的“南海I号”文物,包括南宋青白釉瓷瓶、南宋锡壶等为原型的6个基础款,以及登上《国家宝藏》的南宋金项饰的隐藏款。
广东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文创与盲盒的成功结合是两者优势的互补,经典的IP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此次水下考古盲盒的推出,不仅是对辛勤的水下考古人的致敬,也希望人们通过盲盒更深刻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与水下考古的艰辛。相信未来这种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创产品将成为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