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进入全域推进年、阶段性样本总结年与阶段性成果展示年。今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聚焦做好旅游业“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狠抓落实,纵深推进,从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推动硬基础和软实力的双提升,进一步拓展文旅产业新空间,推动文旅产业新升级,增强文旅产业配套,提升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7月底,全区共实施“微改造、精提升”项目70个,计划投入1.7022亿元,实际完成投入1.130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66.4%。
因地制宜 精益求精打造新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利用当地产业和文化特色,形成了一批富含余杭元素、颇具创新创意的现代新型文旅空间。
一是依托生态肌理保留美丽基底。位于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的环浙步道径山样板段,是浙江省着力打造的环浙步道的西线起点。整条线路全程6.8公里,累计爬升约420米。双溪村采用就地取材、以找代建的方式,更大程度地衬托和体现原有自然风貌与生趣,沿途可见溪流、瀑布、竹林、茶园等景物。同时,根据场地植被密度和路体开发状态,设置跑道、观景平台、休息驿站等。针对路面不平、道路狭窄、两侧植被生长影响行走等问题,通过对原始古道进行整修,对狭窄路段进行拓宽、清理,综合整治沿线环境,提升景观绿化,最大限度保留了山体现有特色,十分“接地气”地做到了“精提升”。
二是聚焦实际完善游客解决方案。鸬鸟镇为综合解决道路拥堵、车辆管理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包括道闸收费系统、景区导引屏、指挥中心平台、交通流量监测等在内的微改造工程,大大缓解了节假日拥堵问题。同时,本地一些闲置农房也被改造成公共空间,有效解决游客集散承接问题。黄湖镇青山村将部分村民的闲置农房改造成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的青山访客中心,内设户外庭院、文创展示区、露天花园等,与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相融合,形成有效互动。
优势叠加 持续深耕拓展新空间
一是发散迭代实现新探索。在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2021年度实践案例评选活动中,位于余杭的瓶窑老街成为“最佳案例”。作为瓶窑千年文化核心承载地的瓶窑老街,改造提升过程中更加注重守住文化根脉,传承弘扬烧陶制窑文化,改造现有绿地展示其生活场景,新增水上戏台重现民间文化场景,打造十里华埠再现繁华商贸水埠,开展纳凉节、游园会、花伞集市等主题节庆活动,为全区消费迭代升级布局新场景,补充发展新动能。日前,瓶窑老街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建设试点。
二是细微之处体现人文关怀。近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和节点的打造,带给游客更好的游玩体验。今年,遗址公园讲解厅完成了改造提升,讲解厅墙面新增浮雕墙绘、中英文标语、遗产区块地图等内容,使游客在入园前就能获得直观全面的第一感受。同时,在充分精炼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拍摄了新版遗址公园宣传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价值,并在园区内投放。
文化彰显 精细之处推动新升级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成为“微改造”的魅力之源。
一是数字展陈有物有故事。位于径山镇双溪老街的中共临余工委旧址,是余杭的红色文化财富,也是杭州市历史建筑。今年,径山镇政府重新对展馆进行内部改造,按照“饱受日军侵略、径山的革命基础、党组织的建立、抗日救亡事迹、红色根脉传承”等篇章策展布展,增加灯光、语音看展、微缩场景、会议旧貌、文创自动售卖机等,利用数字化手段做好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增强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是传承利用彰显文化自信。中泰街道有“中国竹笛之乡”美誉,于竹海林林、村落密集之间,建造了一座具有紫荆村产业特色的音符状建筑——中泰竹笛文化展示馆。VR影像、演奏厅、展示馆等一系列与“笛”元素相关的陈设,将中泰竹笛产业的“前世今生”生动呈现,各种影像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老物件展品凝聚了竹笛传承者和本地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独特的乡愁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