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2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 李晶媛 本报见习记者 范朝慧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饱览大运河畔非遗风情,尽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共赏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8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84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可看、可听、可品、可感的非遗盛宴。

本届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和传承实践,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从江苏徐州香包到四川唐昌布鞋,从广东潮绣到青海藏毯再到陕西绥德石雕……本届博览会设置“新时代 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全面展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的传承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怀,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现场观众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边走边看,一幅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据了解,目前,国务院公布了5批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5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国已有42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83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捏着半成品,向观众现场展示了香包技艺。“5年前,总书记夸奖我手艺好,还自己花钱买下一个香包,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好非遗传承,带动乡亲致富。”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现场展示了手工织毯技艺。在保留传统技艺和纹样的同时,杨永良还对藏毯的样式、造型和用途等进行了创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

“赫哲族伊玛堪美得让人震撼。”“浓郁的赫哲风情令人耳目一新。”当身穿赫哲族传统服装的传承人轻声唱起伊玛堪,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赫哲族的历史长河。博览会现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等带来的精彩表演,引得观众连连称赞。作为赫哲族独有的口头说唱艺术,伊玛堪更像是一本记载着民族传承密码的教科书。如今,赫哲族聚居地还建成了伊玛堪传习所,学员们传承热情日益高涨。

彰显非遗旅游活力

琳琅满目的非遗旅游商品、趣味横生的非遗研学课程、精彩不断的非遗旅游线路……本届博览会上,“非遗+旅游”项目多样,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次沉浸式非遗之旅。

在“新时代 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区,几名小朋友正在制作“泉城非遗娃”作品。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和文物保护科负责人闫莹介绍:“‘泉城非遗娃’通过非遗课程、非遗研学旅行等形式,逐渐走进周边学校及村庄。目前,‘泉城非遗娃’IP已形成形象关联作品15类、文创产品30余款。”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带动了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在“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区,燕赵京津、齐风鲁韵、诗画江南……沿线8个省市集中展示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成果,彰显了非遗在沟通南北、连接东西,促进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独特作用。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星记扇制作技艺杭州市拱墅区代表性传承人俞备红说:“黑纸扇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素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如今,我们开设了研学课堂,让更多游客体验制扇,了解小小扇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

“这个手绣的虎头鞋做工精致,既实用又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济南市民王女士对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费县手绣产品十分感兴趣。费县手绣代表性传承人卞成飞介绍:“手绣产品体现了沂蒙地区特色,色彩艳丽、寓意吉祥、针法丰富,目前已入驻多家景区。”

本届博览会还集中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黄娥娇在江西雅溪古村景区经营着一家饭店,生意红火。“擂茶以鲜茶叶、糯米、黄豆等为原料。一碗擂茶下肚,茶叶的甘味、豆子的清香、生姜的辣味萦绕舌尖。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就是想尝一口地道的擂茶。”

博览会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活动,并开设线上直播专场。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地已经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极大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

在“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区,46家中西部省(自治区)成果显著、带动作用强的非遗工坊以实景化再现方式,生动展现了非遗在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重要成果。

“我们特意带来了一对红灯笼,上面绣有‘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字样及党旗、国旗等图案,表达对党的深情祝福。”尹氏姐妹尹艾风、尹艾仙是娄烦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平时,她们积极参加乡村旅游节等活动,传播非遗、推介娄烦。“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下,如今,村里的妇女纷纷捡起了祖辈相传的刺绣手艺,人均年增收5000元。”她们说。

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展台前,蝴蝶、蟋蟀、螃蟹等草编竹编产品栩栩如生,吸引大批观众购买。羌族草竹编市级传承人江福容介绍,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下,工坊联合学校推出了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研学课程。目前,工坊通过“研学体验+教育基地”模式,已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共200余人就业。

“下笔时,要注意蜡刀的方向。”博览会现场,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非遗工坊负责人手把手地教观众体验苗族蜡染技艺。该负责人介绍:“我们将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都市审美需求结合,生产了杯垫、包等产品,很受欢迎,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非遗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博览会的举办,必将有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22-09-02 范朝慧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3853.html 1 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