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文旅融合、资源整合、产品聚合,统筹抓好全域旅游融合创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文旅产品优化供给,大力推进长三角文旅中轴、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建设。
如今的常州,主客共享、结构优化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成,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基本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势能进一步积蓄、动能不断释放。2500年江南文化静水流深,一江一河四湖五山波澜壮阔;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幸福产业蔚然成势,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竞相绽放;全域皆美、四季可游图景跃然呈现……
聚焦文旅产业 加速产业赋能升级
一条大运河,半部常州史。流动的运河文化熠熠生辉,沿着文旅融合实践“常州路径”,从篦梁灯火到前后北岸,从运河一号的美丽乡村到运河五号的工业遗存,“可阅读”的建筑诉说常州的昨天、今天,“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新空间畅想着城市的明天。
项目建设,蓄能发展优势。常州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为着力点,强化服务,多措并举,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全市列排了五大类51个重点文旅项目(工作),总投资1028.66亿元。按照工程项目化、工作指标化、责任具体化的工作路径,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批以蓝科技、网络视听产业园、三堡街文旅消费集聚区、油罐公园等为代表的建成投运项目,突显出勃勃生机。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2年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中,环球恐龙城东方侏罗纪、季子文商旅综合体、“杏花春雨”特色生态旅游、常青·里巷文化旅游街区等9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全省第二、投资总额全省第一。总投资60亿元的省政府重大项目、省文旅重点项目恐龙园东方侏罗纪6月开工建设。
文旅消费,示范创建引领。常州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引领,制定出台《常州市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关于加快常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汉江路国际街区、三堡街等一批夜生活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溧阳市、新北区创建成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环球恐龙城、青果巷分别创成首批、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天目湖创成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环球恐龙城创成首批省级便捷支付示范区。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激情之夏”常州文化旅游节暨“龙城夜未央”常州夜生活节,建设古运河书场、金秋书场、义园等一批代表性小剧场,打造园林实景版锡剧《珍珠塔》等沉浸式演出。
产业创新,科技融合驱动。从手势识别、体感控制、虚拟现实、语音识别,到增强现实、全息技术、仿生机器人,一系列先进娱乐项目被打造成高科技互动体验,为游客打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主题冒险体验之旅,成为“文科+科普+游乐”的全新实践。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成为首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名单。深化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创新应用,博人文化创新项目成为江苏唯一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文旅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金刚科技“新一代超现实互动体验系统”入选国家文旅科技创新工程,一系列科技赋能催生沉浸式互动娱乐新场域,彰显常州智慧文旅强劲实力。培育数字游戏、网络试听、动画电影等优势产业,建设常州市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西太湖视听元宇宙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形成“创意文化+IP孵化+数字文旅”发展新模式。
助企纾困,助推市场复苏。面对疫情反复带来的市场巨大压力,常州出台加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旅行社开展游客招徕、促进文旅消费复苏、开展助企推广营销、开展防控支出专项补贴等6项措施,扶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对文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及3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增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设立贴息补助专项资金。同时,搭建线上线下文化和旅游推广平台,开展长三角重点城市推广周及新媒体、OTA平台网络营销等活动,发布“常享游”文旅惠民产品,设立团队游客奖补资金,助推文化和旅游市场复苏。已累计下达扶持资金(含省级资金)4000余万元,暂退服务质量保证金4300余万元。
强化资源开发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常州大力构建“一核两带四极四片”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串联融入长江黄金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宁杭生态旅游带、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等轴带,培育提升老城厢-古运河、西太湖-长荡湖、天目湖-南山、曹山-茅山等各具特色、各展其长的文旅组团,彰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之美。
全域皆游,示范引领全省。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常州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成立全域旅游推进专班,梳理排定全域旅游创建目标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创建主动性、能动性,以全域思维引领旅游发展,旅游经济稳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供需结构持续优化,旅游经济主要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为全域共融互通提供新引擎,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增添活力。常州1市5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溧阳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常州成为江苏第二个实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覆盖城市。
乡村旅游,彰显江南特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乡村+景区”组合牌,推动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与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创建相结合,形成了景城联动、景区带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目前,常州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形成了市、省和国家三级重点村发展梯次。此外,常州打造以“溧阳茶舍”“金坛美宿”等为代表的乡村民宿品牌,培育“苏南第一方”庆丰村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荷塘月色、水乡荷韵”礼诗圩村等乡村休闲旅游品牌,“醉美山野”溧阳休闲三日游、仙都金坛品味山水二日游2条线路入选国家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
深化融合,产品业态蝶变。培育壮大“农业+旅游”“智造+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推进研学游、工业游、水上游等旅游新业态建设;推动夜间经济与旅游经济、网红经济等结合。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出“红色+绿色”“红色+研学”等特色旅游线路产品,举办“长三角万人游红色常州”活动;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塘马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持续推进产品业态提档升级,打造品质更优、服务更好、覆盖更全的业态产品,茅山森林世界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等级旅游景区36家,其中5A级3家,全省第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家,其中国家级2家,全省第一。
优化产品供给 滋养文化精神家园
2021年常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70.85亿元,占GDP比重为5.35%,连续六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文化产业直接关系城市幸福指数。让“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标识深入人心,关键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和公共服务,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公共服务,均等普惠增效。打造公共文化新阵地,建成33家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新空间“秋白书苑”,被誉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常州模式”;全市市、区两级文化馆均获评国家文化馆一级馆;27个空间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33支团队创成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探索公共服务新模式,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出“线上课堂”“云上剧苑”“云上展厅”“常图云借”、常图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全市文化馆站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丰富公共文化新供给,推出公共文化新势力“千果艺站”系列活动,引领群众文化新潮流。溧阳“少儿书法”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获评“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悦纳龙城、博悟万物——常州博物馆劳动实践课程”“跟着文物游常州”研学游项目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示范项目”。
艺术创作,改革成果丰硕。推出了大型原创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大型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卿卿如晤》、原创中篇弹词《大律师史良》《邓稼先》、儿童剧《青铜葵花》《野蜂飞舞》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其中,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演张怡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常州市“首席专家”称号。多部重点剧目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国戏剧节开幕演出”“中国原创话剧节”“上海艺起前行展演”“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保利院线全国巡演”等国家级、省级展演,重点剧目演出场次累计超500场,线上、线下惠及观众超500万人次。
遗产保护,焕发时代新生。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完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常州文庙大成殿、盛宣怀故居等20个文物保护修缮项目,万缘桥修缮与环境整治工程被列入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项目计划;常州经开区的戚墅堰机厂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老城厢天宁寺旅游基础设施2个项目入选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入库项目。成功举办全国“行走大运河”常州主会场活动,向全国展示运河保护“常州经验”。打造“三杰故里·红色名城”品牌,全市34处不可移动文物、130件套可移动文物列入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推进展教融合创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案例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无边风景一时新,大江奔流千帆竞。常州文旅,正以开放包容、历久弥新之姿,加快建设文化繁荣、旅游兴旺的现代化常州,阔步迈向长三角近悦远来的“文化会客厅”和“旅游首选地”,讲好常州文旅精彩故事,全方位展示“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形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