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昱
近日,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龙商码头城市书房对公众开放,鲜明的明清会馆式建筑风格、商帮主题文化的阅读氛围使书房一开张便成为市民游客热捧的网红打卡点。
与此同时,龙商民居博物馆、龙商主题民宿等项目也陆续投用,浙西小县城在龙商文化根脉上做出了“大旅游、大产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转化利用项目。
以文塑旅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0年启动实施的一项文化研究和旅游产业赋能工程,为期3年。该工程分为“调查—解码—利用”3个阶段,以“大文化、大旅游”的视角制订分类标准,对全省文化元素、文化形态进行全面调查和登记,选择或聚合其中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文化元素进行基因解码,挖掘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基因、精神思想基因、规范制度基因和象征符号基因,构建“浙江文化基因库”,最终落脚于文化赋能旅游发展。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如龙游县调查了全县552项文化元素,并完成了龙游商帮、红木文化、通济古街等18项文化基因解码,最终把旅游产业布局在“龙游商帮文化”上。
“龙游商帮的规约如何融入城市精神和旅游产品,龙商会馆民居的形制如何启发旧城改造和文化街区建设,龙商精神如何成为戏剧作品、旅游演艺产品的剧情爆点?我们通过解码龙游商帮文化基因,正逐步破解这些问题。”龙游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胡炜鹏说。
目前,龙游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将于2023年初投用。其中最大的单体项目——龙商会馆沿袭了清末龙商民居的建筑形态,并将龙游皮纸制作、珠宝货卖等明清龙商特色经营模式打造为亲子研学游览项目。同步策划的大型实景旅游演艺项目《七彩龙南》则充分融入了龙游商帮无远弗届的精神基因、师徒相承的制度基因和龙游乡音的符号基因。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表示:“浙江在推进高水平文旅融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找到了解码文化基因这一切入点,以这项筑基工程为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和完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制度体系提供‘浙江经验’。”
挖掘资源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基础在“查”,铺开“一张网”,才能形成“一个库”。在各地的不断努力下,“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两年来,浙江共完成文化资源调查入库31029个,编纂区域性文化基因解码报告91份,解码重点文化基因1845项。
绍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越城区则是绍兴的“心脏”。“越城区的文物、非遗等‘遗产账’是明确扎实的,但文旅融合视野下的产业发展‘资源账’就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越城区文化馆副馆长沈伟说。
为此,越城区开展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以及“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把散落在文物、非遗、戏曲等不同领域的441项文化元素在统一的分类标准、采集标准下进行调查梳理,并挑选出鲁迅故里、徐渭绘画艺术、黄酒、绍剧、清白泉等具有高辨识度和旅游产业开发潜力的23项文化元素进行解码。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沈履平是越城区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的指导专家。“通过解码,我们认为黄酒的文化基因丰富,旅游产业应用前景广阔。”沈履平介绍,“此外,鉴湖水的物质原料基因如何作用于水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三浆四水、以酸制酸’的工艺规范基因如何融入科普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女儿红、状元红等酒俗如何精准注入古城建设,都是我们通过基因解码拓展出的产业开发新思维。”
越剧是浙江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越剧文化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的“缺位”却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叶志良说:“越剧文化的基因解码让我们建构起一套在城市乡村生活、景观风貌建设、旅游休闲项目、文创产业中传承发展越剧文化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以‘戏剧之美’彰显‘城市之道、乡村之蕴’。”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拓展了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边界,在浙江调查登记的603项越剧文化元素中,除了经典的剧目唱段外,还有黄岩戏衣、徐派越剧、水乡社戏等113项越剧相关的民俗节庆活动、美术作品、遗址纪念馆和服装乐器制作技艺等受到关注,激发了更为多元的旅游产品设计研发思路。
赋能发展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重点在“解”,难点在“用”。从文化中提取基因,用基因塑造IP,以文旅IP开发作品、设计产品,以作品、产品点亮城市生活、赋能乡村振兴。浙江以文化基因为根、文旅融合IP为脉,打造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闭环。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陈萍萍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基因解码及转化利用路径研究”的承担者。她说:“解码成果的转化利用需要突破两个难点,一是‘解什么用什么’,不能让解码成果和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两张皮;二是做足‘转化’文章,文化基因要通过形态变化赋能高质量、深层次文旅融合发展,不能搞简单的文化嫁接。”
舟山市嵊泗县渔民画是我国民间现代绘画中独树一帜的画种,也是嵊泗县重点攻关的文化基因解码项目。而渔民画文化基因解码成果也成了嵊泗传承发展海洋渔文化,打造国家级海洋公园的资源宝库。
作为国内“渔家乐”旅游最早兴起地之一的嵊泗县田岙村,将渔民画文化基因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学要旨,以画建村、以村证画,把渔民画目识心记、散点透视的技艺技巧基因融进民居改建、风貌营造、墙面绘画以及渔家乐和民宿设计的方方面面。
嵊泗渔民画非遗传承人马绍洪参与了田岙村外观风貌的设计工作,她说:“渔民画的传承不应该局限在画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主题、技法和想象力应该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本地居民和游客带来更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萍萍在其研究成果《“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转化利用指导手册》中,将嵊泗渔民画多种文化基因在不同旅游产品上的成功转化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她介绍:“渔民画‘海、船、渔’主题和色彩强烈造型夸张的象征符号基因大量融入旅游产品提质创新之中,嵊泗的渔民画创意体验馆、少儿沙画体验、渔民画文创产品走红社交媒体。”
2020年以来,嵊泗渔民画风筝节、渔民画非遗旅游节、“嵊泗绘”渔民画创研中心等11项渔民画基因解码转化利用项目在嵊泗陆续落地,超过30种衍生产品、文创产品完成设计研发。
慈溪秘色瓷制作工艺基因转化成青瓷瓯乐演绎产品,长兴紫笋茶精神气韵融入长兴紫笋文化旅游驿站建设,杭州上城区小营红巷的红色基因解锁“走红巷游上城”系列旅游产品,台州椒江“大陈岛”青年突击队垦荒精神基因赋能大陈岛垦荒公园建设……两年来,浙江已立项“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成果转化利用项目2179项,已经建成314项,完成投资2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