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琳琳 唐志国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等兼具接触型消费和服务业双重特征的行业市场复苏压力较大。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旅游消费作为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旅游市场出现了诸多新潮流、新趋势,我们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变化,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
一、旅游消费市场新变化
今年五一、端午假期,全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促进文旅消费复苏。受疫情影响,短距离、少切换的本地深度游和品质游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大城市的游客群体明显向周边郊区、乡村流动,户外观光、家人小聚、休闲放松成为人们假日出游的主要选择。
户外游、乡村游带动效应明显。春夏之交景色宜人,因疫情影响憋闷已久的人们更加渴望出门旅游,贴近自然、场景开阔的户外游、乡村游受到游客追捧。其中,露营备受青睐,各大搜索引擎露营相关搜索热度大幅上涨,森林、海岛、公园、星空、亲子等露营主题纷呈。体验类的乡村游产品受到欢迎,体验民俗成为乡村游产品的特色。
本地化、近程化特征突出。随着周边游、短途游、自驾游、微度假等兴起,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迎来发展契机。游客对城市及周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产品的需求更是大幅提升,全国各地博物馆、文化场馆等利用节假日为不便远行的“本地人”打造特色文娱活动和文创产品,很多一度引爆热点,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打卡地,满足了疫情防控期间当地游客出游释放身心的愿望。
休闲化、智慧化成为新特征。数字文旅、沉浸式体验、夜间旅游等成为新亮点。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本地或城市周边住酒店、深度体验“民宿+”,或者足不出户尝试“云旅游”,人们通过多种方式放松身心。沉浸式参与各种旅游特色项目,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的选择。
二、产业转型发展新方向
适应旅游市场变化,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需要持续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特别是大力发展全域、全时旅游,推动乡村游、红色游、休闲游、智慧旅游等创新发展、同步发力,同时结合防疫要求,不断优化制度供给,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
培育新兴文旅业态。文旅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整合资源,发展休闲度假、研学旅游、体育健身、户外露营、健康养生、旅游演艺等文化旅游业态。乡村要不断推进旅游服务提质升级,丰富乡俗文化、节庆文化、采摘体验、种植体验等乡村文旅活动,创新旅游业态,培育和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旅游示范村落。政府宜在文旅项目审批、消费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
持续推动数字赋能。要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大“云体验”旅游开发力度,综合运用“旅游+直播”网上营销和浏览体验,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文旅项目中的应用。文旅企业可以探索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场馆,利用数字科技不断推出“非接触式”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多丰富、新奇的体验项目。
促进文化供给升级。文博场馆要不断优化节假日文旅产品供给,可以准备丰富多样的“文化”套餐,为市民提供更多“逛展打卡”的新体验。文艺院团要抢抓机遇,转变创演理念,尝试开设“云剧场”、开发沉浸式体验演出项目等,努力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径。政府要鼓励和引导文旅企业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文创企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及弘扬各项工作。
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各地政府要时刻关注并适时调整旅游活动管控政策,坚决防止和避免放松防控和过度防控两种倾向,为旅游市场复苏提供更加适宜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行业内要积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重视新形势下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旅行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从更长远来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发掘旅游消费新热点,更好培育市场环境,推动旅游消费领域更加开放升级,充分释放发展空间和活力,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