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和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纽带。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强力的政策驱动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预期,但随之出现的土地利用矛盾、千村一面、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乡村旅游如何落地已成为困扰地方政府、投资人和建设者的一大痛点。
首先是路径瓶颈。当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欲望强烈,但拥有的资源基本上都是常见的山水资源,即使生态环境良好也只是不错的基础条件,实践中很难单靠此类资源达到成就旅游产品进而吸引消费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桥梁是产品。很多地方乡村在实践过程中,投入建设的项目同质化和表象化,缺少市场吸引力,不仅没有收获收益反而破坏了乡村资源。
其次是政策瓶颈。目前,部分地区在政策层面上与整体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依然不匹配,乡村虽然地域广阔,但在剔除各种耕地林地保护、生态保护区域和村庄宅基地以后,其实可利用的土地空间有限且碎片化,项目无法落地,成本推高,周期拉长,难以呈现效果等。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突出,多数地方现行土地管理政策没有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的用地需求和特点,土地配置不仅缺乏合理用地性质和用地指标,更缺乏与乡村旅游相适合的制度设计,很难满足乡村旅游开发现实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的大前提下,如何既不影响农业的耕作面积、品种和产量,又能推动项目落地并良性运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在20年的乡村旅游实践中,通过对乡村旅游不同模式的探索和乡村资源的梳理,本人将乡村旅游定位为为自然人提供差异化空间和独特感受,通过在地创意利用乡村“三隙”资源进行旅游内容嫁接植入,从而实现科学良性和可持续可推广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第一,清晰定位。旅游需要为游客——自然人服务,将旅游回归到自然人和空间、感受3个维度寻求突破,每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总体感觉,都可以在有限的尺度内实现,而在有限度的时间空间下,让游客得到一定的感官满足是可以有效把控的,特别是在乡村广阔的自然空间中通过在地创意可以用较低成本和外部资源实现。
第二,确定路径。旅游项目的核心是独特性和个性化。旅游产品丰富多样,乡村生产、生活形态和自然空间同样丰富多彩,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本身就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农、林、畜、渔等农事活动均有可看可玩的丰富题材值得提炼。农业生产和乡村活动的工具、器具均可利用,而乡村传统文化更是可供挖掘,土坡加灌木或作物就可以改变游客的视线,一架羊车或一汪鱼跃就可能让游客惊喜。同时,结合新技术、新趋势,通过在地创意,乡村土地或空间都可以成为旅游项目的新载体,形成乡村旅游的新网红,呈现给游客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寻找载体。乡村旅游落地,空间载体是无法逾越的门槛,正如前述,按传统模式实施的乡村旅游项目中土地问题制约了发展。国家不断强调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但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下对闲置资源的利用有限,稍有数量的闲置宅基地也碎片化、体量小,难以产业化使用。为此,要让乡村旅游真正在农村得到长足发展,就要创新思维、放开视野,重新审视乡村资源特点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而基于自然人诉求和在地创意视角,重新审视乡村空间,则发现乡村可以承载想象和惊喜,可以安放创意旅游产品和内容,并非所有旅游产品都需依赖建设用地,乡村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为此,本文提出以乡村“三隙”资源为载体通过在地创意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同时,“三隙”资源创意开发还可作为村集体经济培育和发展以及精准帮扶、防止返贫的有效手段。
这里提出的乡村“三隙”资源是指乡村隙时、隙地、隙空。隙时为乡村农地作物播种前、收获后空闲时段和劳动力农业生产闲暇时间;隙地为乡村农用地、建筑物、构筑物等土地以外的无效缝隙边角地和荒地;隙空为乡村庭院、屋顶、道路、鱼塘等上部空间和树干、涵洞等空间。
农村和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农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其特定的生长轮候时间。大多农田春播夏种之前都有相当时间的空闲,特别是只进行一季耕作的农田,在秋收后一直到来年春天,往往有半年左右的冬闲,这些隙时的农田广阔空间和风光本身就是乡村旅游的良好载体,是大量农事体验和乡村活动、传统节庆、民俗盛会、乡村集市的露天舞台。通过好的创意甚至可以达到常规固定场所难以达到的体量和效果,并且因为与农业无缝衔接,还可以起到带动农产品销售和村民农闲创收的良好作用。
乡村隙地面积无论大小、特点,从几平方米的房前屋后、路肩塘堤,到数百平方米的农宅庭院、裸岩沼泽沙地,在创意旅游思维下均可以植入或摆放适合乡村体验、符合乡村气质的旅游产品或内容。这些结合不仅可有机融入乡村提升乡村,更可以较低的投入和运营成本启动乡村旅游。
乡村依附于广阔的大地,有多广阔的乡村就有多广阔的地上空间,大量的建筑、设施、坑塘水库、机耕道路、农家庭院等隙空资源都可有效利用。但在现实中,除少量乡村采用渔光互补光伏利用和屋顶光伏利用以外,很少有其他综合性利用,而创意旅游通过上空叠加、空中廊道、漂浮装置等手法植入旅游内容,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形态和体验,还可以大量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有效的落地方法。
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在充分考虑旅游产品可行性和合规性的前提下,以“三隙”资源结合在地创意旅游构建的乡村“三隙”经济模式,不仅投资少而且易落地,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设可逆,弹性可控,从而点石成金,更大程度地符合乡村的空间特性和政策要求。同时,“三隙”资源系拾遗性资源,在农业生产农村人居环境中具有永续性,在起始项目落地生根后,其再生和繁衍,可持续获得资源补充并维系运作。“三隙”资源丰富的乡村,通过不断的创意,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无边界的多彩田园和美好乡村,带动乡村的产业兴旺与成长。
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乡村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农村原始有效的经营性资产匮乏,村集体人才少、资本弱,难以拓展经营性收入渠道,大部分村集体经济都非常薄弱。而村集体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者,在乡村“三隙”经济发展模式中则可大有作为。盘整“三隙”资源、组织村民参与、对接外部投资,村集体是可胜任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和市场价值,通过村域内“三隙”资源的市场化盘整运作,形成有内生力、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经济模式。
在乡村创意旅游的实施中,通过创意岗位的个性化设计,还可以量身定制岗位,为需要精准帮扶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让这些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让他们能够有尊严的工作,共同享受乡村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通过挖掘乡村“三隙”资源以在地创意思维构建的“三隙”经济新模式,既能守住耕地红线,又能赋予乡村旅游独特内容,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许翌星 淳璞旅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