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李娴教授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模式研究》一书的电子版,一方面先睹为快,不胜荣幸;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李娴教授近年来在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领域所做的不懈努力。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李娴教授对国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践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总结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产品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大熊猫及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资源特色,针对4种不同类型游客的自然教育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特征分析,构建出一套由内而外、具有“核心价值—产品载体—外围周边”三大层次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开发体系。4种不同游客类型,即中小学生、当地社区居民、大众游客、专业人士,在受众分类基础上,进行核心价值的分析和梳理,围绕核心价值设计与开发自然教育产品,最后从外围周边进行巩固和保障。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为例,对每类受众进行自然教育产品和课程方案的设计,更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其中,中小学生是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后备力量,担当“小小卫士”的角色,主要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接受自然教育,认识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当地社区居民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守卫者,主要根据社区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特许经营和举办各项活动;大众游客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中最广大最基础的人群,以游客的角色认识和参与保护自然,主要通过绿色低碳的生态旅游方式接受自然教育;专业人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发展的探索者,是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先锋队,主要通过探索调研、研究讨论等方式进行自然教育,即研究如何保护生物及自然环境,引导自然教育的发展方向。
自然教育是指依托各类自然资源,结合公众特征和需求,设定与自然相连接的教育目标,通过提供相应的设施和专业人员的服务,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性教育过程,涉及适当的主题、合适的对象及相应的活动。
关于自然教育,不能回避对自然的认识。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可谓千差万别,主要是基于观察自然的角度各不相同。这里就有两个“自然”之分,一是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自然(次生自然或半自然),二是与人类关系较疏远的自然(按自然固有规律演化的天然自然)。但是,近年来的环境运动不断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回归自然是当下的重要课题。生命源于自然——山、水、林、田、湖、草和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系,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崭新的,通向健康、创造力和神奇力量的大门。当代的自然教育以改善“环境”作为教育的使命和目标,不仅是“关于自然”的教育、“在自然中”开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自然”而教育。在此背景下,连接自然教育的自然体验就显得格外重要。国家公园正是自然教育的场所,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非常有参考价值。(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