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班”一般是指行业相关企业在学生学业修读期间介入学生学习过程,提前1年至2年选拔学生作为企业预备员工,并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实现企业人才定向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订单班”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高职教育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需求的重要创新手段。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实践“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率先与宋城景区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组建了“宋城订单班”。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和发展,该专业现已与乌镇、上海欢乐谷、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等多家业内头部景区、企业合作组建“订单班”,为旅游景区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订单班”模式已经成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
一、智慧景区专业“订单班”模式的特色与亮点
(一)坚持“双高”理念优选合作企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始终秉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双高”理念,从企业规模、行业知名度、管理体系、福利薪资、专业对口度、岗位设置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组建“订单班”的合作方均为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学生的定向培养和实习实训提供了保障。
(二)积极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景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为了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匹配企业用人需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主动邀请“订单班”合作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合作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企业深耕行业的经验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分制定、课时及学期安排、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依托资源库平台共建教学资源。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院与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使“订单班”学生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大力开展“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乌镇等“订单班”合作方共同进行课程建设。2019年,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得国家立项,为“订单班”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线上学习资源。
(四)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上海欢乐谷等合作景区通过“员工互聘”的方式,建立了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学校派送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对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进行深入了解和实践体验,从而增强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选拔合作企业的优秀员工(通常为企业高管或部门主管)担任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兼职教师,承担各类实践课程授课工作,帮助学生走近企业、贴近行业。
二、智慧景区专业“订单班”模式面临的新课题
(一)岗位认同度偏低。岗位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日渐优越的物质条件、对专业前景和发展认知模糊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学生对景区岗位工作的消极和抵触,专业学生的岗位认同度普遍偏低,这在“订单班”组建过程中逐渐突出。
(二)企业留存率偏低。由于学生对岗位认同度不高,因此在景区实习实训过程中,易产生倦怠情绪,将实习实训当做学习生涯中的负担而非学习锻炼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在实习实训结束之后,只有少数学生愿意留在景区继续工作,流失率较高,企业定向培养的特色与优势体现不足。久而久之,也会消磨企业的耐心与积极性。
三、智慧景区专业“订单班”模式优化思路与方向
实践证明,“订单班”模式能够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挂钩,缓和供需错位矛盾,是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未来,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重点从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意识和强化企业定向培养针对性两方面着手优化“订单班”模式,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定向培养的示范效应。
(一)提高“订单班”准入门槛,变“负担”为“荣耀”。当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订单班”覆盖面广,加入难度低。应提高“订单班”的准入门槛,选拔有意愿、有潜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加入,将“订单班”打造为“精英班”,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步转变学生对“订单班”的态度和看法。
(二)打造企业课程包,推行特色学徒制,增强学生的企业认同和岗位认同。一是由企业牵头,按照员工成长轨迹,开发由低阶到高阶的企业专属课程包,企业选派内训师、部门主管或高管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专题授课,强化企业定向培养的针对性;二是推行“骨干员工师傅+订单班学生徒弟”的特色学徒制,强化传帮带,一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工作岗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缔结情感纽带,增强“订单班”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国家相关规定为遵循,强化过程监管。在深入贯彻学习《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旅游类专业学生景区实习规范》等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修订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订单班”学生景区实习实训的相关管理细则。其中,重点完善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监管机制,避免出现“订单班”实习生擅自离职、院校实习指导教师走访联系流于形式、企业未合理使用学生劳动力等不良现象,督促企业以育人为目标开展“订单班”学生岗位轮换和技能培训等工作;二是完善院校指导教师、“订单班”学生和企业的考核奖惩机制,针对院校指导教师重点考核景区走访联系情况和学生指导沟通情况,针对“订单班”学生重点考核组织纪律、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情况,针对企业则重点考核岗位安排及实践育人效果。
(陈添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