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9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广东南海:桑园围水脉建设 立时代潮头 谱写文旅新画卷

在广东佛山,西江、北江穿境而过,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一套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始终留存于南海区西部,千百年来守护一方沃土,防洪灌溉、利农促商,为其赢得了“粤东粮命之区”“蚕桑千里沃壤”的美誉。这便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

2022年3月,南海区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目标愿景,联动整合区内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资源,通过区域协同发展、自然生态保育,岭南文化振兴、全域乡村振兴,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以桑园围为起点,南海将12条河涌、8个景区、44个乡村串联成珠,通过充分挖掘桑园围水脉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人文内涵,使这颗璀璨的世界遗产明珠再次焕发时代生机,让“诗与远方”的种子播撒在广阔的南海大地上。

以水为题 致力打造世界级舞台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桑园围建设规划的实施将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树立一个样本。”

坐落于佛山市南海区的桑园围始建于宋代,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盛”,孕育出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催生了珠三角蚕桑经济,是通达内地、连接世界的海丝节点、岭南水乡生态文明的典范。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南海西部城乡融合的独特性。如何通过旅游活化古村落、振兴传统文化,实现全域旅游,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南海因水而兴,也同样以水为笔,书写新答卷。

自2021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踏上了世界舞台,从田间桑基走入人们视野,使南海一时间备受瞩目。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顾耀辉认为,桑园围不只是水利工程、灌溉工程,以它为主体的这一片区域既是河畅景美的乡村振兴带,也是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带。要以桑园围水脉建设为抓手,推进南海文化资源全方位活化、全场景营造,将星罗棋布的文旅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岭南广府文化看南海”的“金名片”。

经过科学谋划与多方筹措,桑园围水脉规划发布,涉及沿线水脉58公里,规划面积16.29平方公里,将桑园围水脉与生态自然、地域文化、风土民俗等融为一体。

一方面,南海通过生态修复沿线桑基水脉,形成包括西江、北江、海心岛在内的“一山两江三岛”生态链,联通儒林湾、南海湾、仙湖与听音湖的生态发展底盘。依托“山水林田湖草”,规划将链接西樵山、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翰林湖等区域生态节点,沿线打造8个生态公园,推出系列“林地郊野、生态农业科普、滨水湿地休闲”的生态文旅产品。

另一方面,南海以樵山桑基水乡为主体全维度营造美好生活岭南水乡群落,将以“乡村生态博物馆”为理念打造8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并因地制宜搭建11个主题文旅场景,推出4个特色水上体验项目、1套游径体系,打开人们沿水脉走近南海、探索自然、享受水乡的另一种方式,全面加速桑园围水脉复兴的进程。

桑园围为南海文化和旅游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帮助人们透过这扇窗看见南海,读懂中国故事。

以水润城 一江文脉源远流长

南海的东部是都市、现代的商贸经济,西部则是在乡土村落中深厚、多彩的文化积淀,桑园围水脉便是其中的点睛之笔。理学名山、历史名人、南海醒狮、百年古村,每一处都是南海的历史文化名片。

可以说,桑园围既是南粤手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的鲜活载体。

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表示,在桑园围建设中,南海要从6个方面发力,即保持山水相依的形态、保持自然和谐的状态、保持三产协同的业态、保持转型升级的动态、保持融入湾区的姿态、保持务实进取的心态。

细究桑园围水脉规划,“文化引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为先,贯穿首尾。立足厚重的文化底蕴,规划写实生态绿色发展篇章,以旅游为切口,将桑园围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文脉,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其将水脉分为樵湖段、银河段、官山段等5个河段,并依据不同河段的地域文化特色设置11个文旅场景,通过文化符号与年轻形态的结合,推动乡土文化与时代共同发展。

其中,核心文旅场景落户西樵山与听音湖,取名为“文明灯塔”。以山为核,山湖联动,在西樵山复兴书院文化,打造文化名山度假旅游目的地。此外,“知行求索”场景依托西城古圩创造新有为青年社区,以国学与创新教育赋能康园;“织造天下”将在民乐古窦闸口,融合国潮设计与传统织造重奏新丝路交响;“圩里九江”在侨乡古建打造九江里文创街区,重现圩市繁华。

文化底蕴成为桑园围水脉建设的亮眼底色,也为南海西部聚指成拳、崛起发展创造无限想象空间。沿线打造的四段特色水上体验游径岭南韵味十足,如以水上花道和水岸花市为特色的氢能船“氢舟游”、以粤剧为特色的“红船游”、以龙舟为特色的“龙舟游”。集“滨水碧道+环西樵山立体游径+八段特色主题文道”于一体的游径体系自北向南贯穿水脉,链接当地山水、文化与生活,打造全方位体验山水人文的公共活力网络。根据规划,南海不断以城市化建设重塑文化价值,为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添加“水韵味”之余,不断激发“源动力”。

“桑园围水脉规划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表示,桑园围已经是世界级的文化IP,在其繁荣的时代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珍珠”串成链,并在这个过程中与生态修复契合,彰显生态文明,进而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以水兴城 打造岭南水乡的南海示范

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应激活其当代价值。桑园围水脉规划紧抓顶层设计,以保护开发、文化创新、融合建设擘画一幅桑园围发展新蓝图,让灌溉工程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事实上,南海区在这次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中已经有了持续性的突破。顾耀辉表示,规划实施结合南海西部特点做了产业布局,特别突出了文化及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引领地位。此外,跨区域、跨领域的突出特点更是一次巨大的尝试。这打破了以往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将西部三镇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更有利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也综合考量了文化、生态、人文等各项要素的融合,使规划更有生命力,规划的实施也将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

我国将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5个国家文化公园。对标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愿景,南海以绵长水脉串联古今文脉,紧抓城、产、人、文四大元素融合开发,坚持以高站位谋划赋能项目高质量发展,展现南海融入时代大潮的雄心壮志与敢为人先的气魄。随着桑园围这颗“沧海遗珠”逐渐擦亮,它将肩负起岭南水脉的传承创新,给予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另一种可能,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高质量融合贡献南海智慧。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称桑园围为“山水天地间的大博物馆”。在桑园围的高站位规划下,他期待桑园围未来能够成为佛山南海崭新的文化名片与文化高地,传播中华文明,传播天人合一和绿色发展的理念。

目前,桑园围水脉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区域内在建类项目共29个,其中文旅发展项目17个。继佛山千古情等龙头项目外,“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南国酒镇”等特色项目纷纷落户,助力桑园围水脉发展实现“加速跑”。

作为重点文旅项目之一,“艺术在樵山2022——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规划发布当天同步启动。艺术节首期将聚焦西樵镇,选择具有典型历史风貌、人文特征的村庄,邀约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围绕本地文化创作艺术装置,散点式、区域性在乡镇空间展示,活化串联传统景区、重点村落、非遗农耕等文化和旅游资源,撬动南海区全域旅游发展,以艺术美育激活乡村资源。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追溯远古,这是一条凝聚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绿脉;放眼未来,桑园围将是南海开拓现代化建设、远眺未来,拥抱世界的新起点。

2022-04-2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0860.html 1 广东南海:桑园围水脉建设 立时代潮头 谱写文旅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