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9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一部精心之作,回答一个重要命题

——评《大运河沿岸历史遗存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 梁国庆

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总体来看,大运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如何保护好大运河的历史遗存,如何做好大运河的传承文章,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王淑娟、李国庆、李志伟撰写的《大运河沿岸历史遗存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一书,就从学者角度回答了这个命题。本书以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围绕大运河沿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以及文旅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展开分析和深入探究,立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探讨了运河沿岸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

通读全书,整体而言,本书呈现出三大亮点。

第一,扎实构建了一套自洽而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

长期起来,文化研究梳理、历史遗产评析等往往会避实就虚,热衷于洋洋洒洒的定性分析而拙于相对客观的定量分析。

本书作者显然真正花了功夫,力图构建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评估体系。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运河历史遗存价值评估体系,选取运河沿岸典型文化遗产要素进行价值评估与分析,为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同时,本书还力图构建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其综合应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运河文化旅游开发适宜性的阶梯层次结构模型,对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量化评价,为科学划分文化遗产类型和旅游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大力探索了大运河沿岸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运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潜力,运河两岸地区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2014年大运河的成功申遗进一步提升了大运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促进了运河旅游的发展。

随着旅游消费结构的发展演变以及人们文化旅游需求的日益提升,文化旅游作为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形式,逐渐成为当前一种主流发展趋势和社会时尚。而大运河“河为线、城为珠、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特别适合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作出好文章。毫无疑问,加快推进大运河沿岸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是当前推进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和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

本书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创新思路,包括制度保障层面不断强化政策集成和机制改革创新、技术实现层面加快文化旅游渗透与资源要素对接、产业结构层面推进融合互动与互补互促、管理运作层面加强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最终形成具有应用推广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第三,深刻论证了大运河保护传承的文化自信。

大运河开凿至今,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还是在农业灌溉、人民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和作用。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加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本书从“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文化自信视域下大运河历史遗存保护的必要性分析”“文化自信视域下大运河历史遗存的创造性转化”“文化自信视域下大运河历史遗存的保护创新”等角度,探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对于推动运河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个人以为,本书似乎也存在着某些还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例如,历史文化梳理方面有充沛的论证,地方的现实生动实践总结还需深化;宏观政策建议扎实可行,微观产业发展对策还需细化等。但本书不失为近年来相关领域的一部力作,值得读者一阅。

2022-04-29 ——评《大运河沿岸历史遗存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0857.html 1 一部精心之作,回答一个重要命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