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2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浮玉江中驻

本版插画<呱咕

文<唐红生

数十年前曾到过被誉为“江中浮玉”的镇江焦山。那时年少,走马观花,没留下什么印象。随着阅历增长,对焦山的印象渐渐丰富起来,它对我的吸引力也愈来愈大。

春日的午后,乘渡船驶向焦山。远远望去,壮阔的长江浩荡东流,烟波迷蒙的江面,一山岿然耸峙,一塔矗立山巅,大有“万川东注,一岛中立”的气势。

约莫一刻钟,船靠岸。信步上山,恢宏气派的牌楼,正面书写“焦山胜境”,背面题有“汉晋遗风”,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古风扑面,清新雅致。石桥、照壁、楼台、寺宇,映在一汪碧水中。金色院墙、红色廊柱、黑色鱼鳞瓦,掩映在古树下,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富有江南韵味的画面。

焦公亭飞檐斗拱,将山名由来娓娓道出。东汉末年,高士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请他出山做官,但他均以年迈体弱、为妻子采药治病等理由婉拒,世称“三诏不起”。焦光砍柴炼丹,读书修行,为渔民把脉看病,后人敬仰他,改樵山为焦山。

眼前的禅寺叫定慧寺,已有1800多年历史。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述:“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与位列“镇江三山”之首的金山恰恰相反,金山是“寺裹山”。

焦山是座“书法山”。来到焦山碑林,回廊相连,庭院深深,异常幽静。一块块碑帖嵌于廊亭中,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黄庭坚、苏东坡等历代书法大家之作,有篆、隶、真、草、行各种字体,字形或大或小,字迹或古拙厚重、或飘逸舒朗。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石刻,道出这座城市的特质。我凝视一棵800余年的国槐,尚未长出新叶,许是被碑林熏染,枝枝丫丫有的似铁画银钩,苍劲有力;有的似行云流水,娟秀清丽,散发出书法气韵。

御碑亭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古式方亭,亭中立着一块石碑,正面是乾隆巡幸焦山时所作《游焦山歌》。四周镌刻着九龙云水深浮雕,精湛的刻工与精美的书法相得益彰。

盈盈池水边,小屋古色古香,匾额上写有“瘗鹤铭”鎏金大字,心中莫名激动。快步走进屋内,灯光下,几块残片镶嵌在石壁上,这就是旷世奇碑《瘗鹤铭》。瘗鹤铭意指埋葬仙鹤的铭文,镌刻在岩壁上,书法绝妙。后来,岩石崩裂坠入江中,受风浪冲击,被泥沙淹没。后人不断打捞,现残存不足百字。这字体势开张,如仙鹤低舞,仪态万方,流淌出浓厚的六朝气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法家,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然而,铭文以别号代替真名,以干支代替年代,令后人对其作者猜度不已,至今尚无定论。

小径曲折,花格窗外,一团树影,一缕幽香。穿过月洞门,一杆杆修竹茂密滴翠,婆娑竹影映在随意而放的几块奇石上,别有一番诗书风雅。

行至山的东侧,土墙高筑,厚实无比。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黄泥、石灰、糯米汁拌和,层层夯筑而成的古炮台赫然出现。炮台共8座,呈暗堡式,正对江面。焦山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1842年,英国军舰侵入长江,守军予以炮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岛上军民全部阵亡。望着斑驳工事,我驻足许久,镇江军民英勇奋战、殊死杀敌的场景仿佛浮现眼前,内心充满悲壮之情。

向西麓走去,至半山腰,陡崖峭壁,起伏绵延近百米,崖壁上留有从六朝到近代书法巨匠、文人雅士的诗文题记。米芾、陆游等名人的题名刻石,随形就势,参差错落。“浮玉”二字苍劲有力、端庄秀丽,流露出焦山的气质。各种字体多姿多彩,像山一样跌宕起伏,如水一般细浪绵绵。我犹如徜徉在书法艺术长廊,久久沉醉其间。

到达山顶,万佛塔高高耸立。山风裹着水气阵阵拂面,翘角下的悬铃叮叮当当,清脆悦耳。二层八角形的吸江楼坐落在最高点。由楼梯盘旋而上,四面开窗,春风拂槛,远眺周边,长江如练,江波激荡。江的南岸,焦山与象山夹峙,山丘连绵叠翠,城市高楼林立;江的北面,阡陌绿野,一望无垠。如此景致,不由得心潮澎湃,呼吸似与江水相应和,正应了“吸江楼”之名。

下山沿着江边漫步,江水拍打着青石,哗哗声中卷起洁白的浪花,鸥鹭轻点着水波翩跹。柳枝挂在江边,成了翠绿的珠帘,满眼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水边菖蒲青碧,一路海棠妍丽、樱花妩媚、桃花娇艳、杏花妖娆,一团团、一簇簇开满枝头,像天边轻柔的云霞。春光尽情洒下,淡雅的花香弥漫四周,惹得蜜蜂在花间嬉闹、蝴蝶在枝头追逐。

乘船返回,回望江中的“浮玉”,青翠葱茏,宛如一枚巨大的翡翠。历经千百年时光的焦山,被墨香浸润得尤为高古,被时光雕琢得越发璀璨。

2022-04-1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0495.html 1 浮玉江中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