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首席记者 王玮
本报记者 赵垒 见习记者 唐伯侬
“从各地针对旅行社发布的若干纾困措施来看,已经是把‘压箱底’的工具包都拿出来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这一番话,道出了不少业界人士的看法。
受疫情冲击,旅行社的日子十分煎熬。看到企业的困难,不少地方迅速落实十四部门发布的《若干政策》,力所能及地给予扶持。中国旅行社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桂珍举例道,深圳、福建三明将旅游服务质保金暂退比例由80%提高到100%;山西引导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湖北提出,支持旅行社承接各级工会组织按规定在省内组织的劳模和职工疗养休养、春秋游等活动等。
当下,对旅行社来说,设法“活下来”才是最关键的,他们渴望得到真金白银的支持。曾博伟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财政部门可以适当考虑对当地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做结构性调整,将一部分原先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用作对旅游企业的扶持。但是,这部分资金有没有调整空间、纾困扶持的对象需具备哪些条件、拨付的方式有哪几种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江苏省就从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调剂安排了8500万元,重点支持旅行社等文旅市场主体恢复发展。
“但是,很多企业向中国旅行社协会反映,有关政策在基层落地困难。希望各地在对《若干政策》予以足够重视的基础上,迅速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制订实施细则。”孙桂珍说。
如何打通纾困解难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在曾博伟看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双向努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微旅行社企业对于如何获得当地政府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减负稳岗方面,企业奖补方面,信贷融资、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普惠金融支持方面给予的帮扶,感到困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具体信息不了解,二是申请流程较为复杂,不会操作。对此,曾博伟建议,各地有关政府应该“送信上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指导,可以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结合的政策使用说明会,帮助企业了解相关措施的具体内容,“手把手”地教企业用好“工具包”。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考虑推出“一站式”办理平台,将烦琐的程序进行精简。
“对于企业在这个时候提出的希望被帮扶的诉求,有关部门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温暖。坐下来跟企业沟通,近距离了解企业的情况、面临的困难,尽可能在政策允许的情况‘对症下药’。有些一时无法解决的,也应该对企业解释说明,相信企业是能够理解的。”曾博伟说。
当然,仅靠减负、降成本是无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于是,有关部门开始从“开源”的角度为旅行社谋出路。比如,各地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相关活动交由旅行社承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看来,旅行社应该把握机会尝试开拓新业务,增加收入来源,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
“旅行社要紧跟市场变化,灵活地做出业务调整。”吴丽云建议,旅行社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做好过去不太关注的本地游和周边游市场,保持可持续的现金流;二是根据年轻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从营销方式、产品内容方面进行创新,聚焦年轻人喜欢的特色目的地、网红打卡地、文化体验地等,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练好内功,积极承接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关活动,在活动组织、会议组织和承接方面多下功夫,开拓新的收入渠道。从长远看,旅行社需要深入思考后疫情时代的市场消费走向,提前做出预判,并在疫情期间业务受影响时,做好人才、业务、产品、服务方面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时,能够抢得先机,谋求新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期,一些在线旅游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抗震”能力。比如,日前飞猪宣布启动组织改革,以期抓住疫情影响下供需关系变化的窗口期,打造重服务、重履约的组织,提升各条线路的专业能力。同时,飞猪计划扩大技术、地面作业团队规模,未来两年将“勒紧裤腰带”,专注业务成长。同程旅行则在不断强化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帮助产业链合作伙伴渡过难关,包括帮助伙伴实现数字化产业升级,帮助国内旅游目的地推广优势资源等。
在多数业者看来,只有企业和政府双向奔赴、携手努力,才能让旅行社行业在疫情一次次的冲击下,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