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洲
听朋友说,在福建东部大山褶皱里的屏南县,有一个地理偏僻、山路崎岖、资源匮乏的龙潭村,原本户籍人口1400多人,自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以来,仅有100多名老弱病残和儿童留守。前几年,当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复兴古村,引来100多位热爱乡村的城里人到此学画、旅游、创业。他们自带资金,认租修缮弃用的老厝,村民也回流了300多人。这片曾经的凋敝之地,以其自然生态华丽转身,成为全国各地游客争相前来考察、学习、游览的网红村。
依过往经验,文化创意产业从来都与大城市形影不离。一个偏僻乡村竟然也能以此闻名?二者之间仿佛隔着重洋,这梦幻般的结果吊足了我的胃口。
我决定眼见为实。新年伊始的一天中午,当地朋友陪我从县城驱车40多公里山路去龙潭村,开启我的解惑之旅。
从海拔1000米的秀熙岭往南,山势陡然跌宕下落。但见前方山谷间云海流溢幻化,路旁的森林竹林、茶园果园和梯田菜地,被云海浮托起来的青黛山色接管。逶迤起伏的山脊线舒缓悠然,仿佛群山大度内敛的心电图,流露出闲适且富足的心态。群山层次分明,一波复一波荡漾远去。眼前景致壮美连天,让人感觉置身一帧山水长卷中。汽车钻入云海下部,恍若脱离了当下社会,飘进一处桃花源。
入村公路桥旁的凤凰台广场上,卧着一尊花岗岩,勒着“龙潭里”三个描红大字。此时草木鲜活,厝埕竹篱笆后探出桃树枝丫,石道旁挺立着柿子树,石缝间冒出野花野草,溪边是丛丛簇簇的菖蒲……一条名叫西溪的小溪流从原始森林发源,向东逐级欢跳下山,穿村而过。清流汩汩,西溪两旁的苍翠掩映着一座座黄墙黛瓦民居,风火墙有人字形、马头式和状若虾蛄的,翘檐精巧,曲线多姿。在黑瓦勾勒下,一扇扇黄土墙波浪似的向山麓叠叠抬升,与周遭的地形地貌、生态山水浑然一体。
这里散逸着传统乡村特有的气息,与今天富裕起来的新农村大相径庭,触目皆唐诗宋词的意境。说它是让人魂牵梦绕、安放乡愁的归宿地,一点也不为过。
这些年来,新老村民自主推出的文化盛宴不断:四平戏培训班,“千年一遇”美术展,《印象龙潭》实景演出,重声音乐节,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假面》《美哉龙潭》,还有汉服节、新春集市……
环村逛了一圈,我们途经民宿“画友之家”、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走过近300米的公共雨廊,再绕溪拐到龙潭美术馆、随喜咖啡厅、随喜书店、陈氏祠堂和戏院、龙潭酒博馆、四平戏博物馆,登上龙吟台广场后,杉树丛中的木构建筑群就是47棵树美术馆……
此前看过的图片和视频,如涟漪荡漾的水中之月,虽美妙却遥不可及。眼前仿佛万籁俱寂,在清晨的一面镜潭上,倒映的景物全部清晰定格。
晚上,回乡青年陈忠业带我们去见识乡村夜生活。他说,传统民居隔音差,原村民多数早睡早起。村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卡拉OK一般在21点半打烊。于是,我们决定先去村尾的其祥居唱歌,那里有个三角地音乐吧,音响比较专业,也有各种饮品提供。到了村边的一座老厝,从窗玻璃望进去,亮堂的房屋一角,各种乐器或挂或靠在土墙上,话筒架和乐谱架孤独肃立。主人外出。
我们转而去龙潭驿。在下午走过的西溪对岸,沿不宽的石板路上行,眼睛不期然扫到老厝门边的一块招牌,金属板镂空字被藏在后面的灯映得白亮,“贪生”两字设计得抓人眼球,形象体现了忙得如陀螺转的人偷闲一刻伸懒腰的模样。想起看过的开业视频,我改了主意,进去喝杯咖啡吧,感受一下主人的轻松一刻。
过了一会儿,忠业的手机响起,接听后说,龙潭村的“新村民”胡文亮刚从县城办事回来,邀我们去他的酒博馆品酒。胡文亮一副人见人熟的热情样。他端来酒盘,提起锡壶斟酒,让我们品尝十年陈酿的闽派红曲黄酒。红曲黄酒,入口顺、后劲足。当我们走出酒博馆时,小风吹来,脸热热的,腿有点飘。
回民宿的路上,忠业打趣道:“两位老师今天辛苦,早点休息。龙潭‘新村民’跨界人物多,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绝活。明天还想‘玩深沉’,可以去豹舍书馆读藏书、聊文学;也可以到随喜书店谈诗歌,碰得巧还有外地老师过来做分享;要是文创总策划林老师在,就加入他的抖音直播,或者一伙人来一场‘头脑风暴’……”
这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小山村!与文化产业发达的大都市几无二致。
修缮好的传统民居里,有那么多开放和半开放空间,有那么多诱人的生活方式。它的人文生态系统生机盎然,散步间便能满足高品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年轻人发展文创产业,形成各种业态;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城乡文化、生活方式和谐共融,新经济业态兴起,昔日衰败的古村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寻根地和弘扬地、新生活方式的展示地和输出地。
以此为底色,龙潭村成了各路媒体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货仓,从中央到地方,从纸媒、广播、电视到新媒体,纷纷进村采访。在央视2018年《传奇中国节·中秋》特别直播节目中,龙潭村还被选为直播连线点。
在这里,一卷中国乡村梦的蓝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