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志刚
3月5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几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通道,讲述来自基层的感人故事。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是其中之一。此后,记者采访了马慧娟,她讲述了自己从辍学到写作、从农民到作家的蝶变故事,讲述了家乡由贫穷到富裕的巨大变化,介绍了家乡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及文化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势头,道出了家乡人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马慧娟说,“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我出生的地方是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毛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因为贫困,16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就在我以为要在土地上重复父辈们命运的时候,20岁那年,黑眼湾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这是电视剧《山海情》里提到的闽宁协作模式的扩大版,彻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面貌。”
“凭借这个契机,我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红寺堡。”马慧娟说,“红寺堡是一片亘古荒原,因为靠近黄河,党中央在这里新建了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开发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万移民,这项伟大的工程也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我和我的乡亲们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过上了好日子。”
“自1998年开发至今,红寺堡从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从‘借书比借钱还难’到农家书屋全覆盖,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慧娟说:“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战天斗地的中国精神,那么红寺堡的引黄灌溉工程,则体现了党中央对困难群众的深情厚爱。在我们红寺堡多年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移民区23万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
“红寺堡用自己的发展,证明了闽宁协作模式的科学性。”马慧娟说,“我们正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展现着新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
马慧娟感慨道:“就拿我个人来说,一个初中毕业农村妇女,因为移民搬迁政策,我能够重新阅读写作,上过电视节目、出了5本书,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到了人民大会堂。”
马慧娟还向记者介绍了家乡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她介绍,红寺堡区城市东南26公里处的罗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荒漠翡翠”之美誉。茂林深处的云青寺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罗山脚下的航空旅游基地、万亩葡萄观光园等是当地的热门景区。红寺堡区已经连续多年承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宁夏移民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宁夏古今移民全过程,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我国红色旅游线路和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圈中的一处独特景观。
“红寺堡区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同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文化和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我将积极助力宣传推介家乡的文化和旅游,用心呈现家乡的幸福故事,让更多人来红寺堡观光、休闲、度假,感受红寺堡的魅力。”马慧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