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唐伯侬
“导游是一份平凡而艰苦的职业,顶烈日冒风雨,把万水千山和优秀文化介绍给游客;导游也是一份深情而崇高的职业,只有用心服务、用情讲解、真诚付出,才能赢得游客的认同和理解。”山西省导游协会导游蔡晶从业12年,累计带团1000个,接待了上万人次游客。
“我从小就喜欢出去玩,现在对导游这份职业也越来越喜欢。做导游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能广交朋友、磨炼意志、提高处事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蔡晶说。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作为一名法语援藏导游,从2013年至今,她援藏7次,年均在西藏带团将近200天。“7年的援藏时光,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在西藏的日子确实很艰苦,但精神上很富足。只要有坚定的意志,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7次援藏,让蔡晶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接待的“西藏10日游”团队中的法国游客玛丽。玛丽已经70多岁了,身体状况尤其是心脏不是很好。团队到达藏区第一天20时左右,蔡晶忽然接到电话,得知玛丽出现了严重高原反应。她立刻赶到酒店,一边安抚玛丽,一边拨打急救电话。“到医院诊断后,医生强烈建议玛丽返回低海拔地区休息,但玛丽不愿放弃,希望能完成旅程。她流着眼泪对我说:‘西藏是我这辈子的梦想,我想坚持到底。’”
蔡晶被玛丽深深触动,在与组团社以及地接社商量后,她决定帮玛丽完成梦想。白天带团时,她对玛丽多加照顾、陪伴左右,在车上备好急救药品,安排医护人员随行;晚上行程结束,安顿好其他团员后,她再陪玛丽到医院吸氧打点滴。旅行社的同事担心蔡晶身体扛不住,提议帮忙到医院照顾玛丽,但被蔡晶婉言谢绝了。“整整10天,我丝毫不敢懈怠,要照顾病人,也不能忽视团里的其他客人。这是我的团,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坚持带到底,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她说。
行程结束后,同团的法国游客菲利普对蔡晶竖起了大拇指:“谢谢你,蔡,你是我见过最好、最负责任的导游,谢谢你为我们提供的温暖,这次跟团体验很棒。”
在蔡晶眼中,游客就是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如果只是把他们当作游客,我是不会同意玛丽继续跟团游玩的,因为确实存在很大风险。但如果把他们看作亲人、朋友,我会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为了他们行程的圆满,我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每当看到游客肯定的眼神时,蔡晶觉得比吃了蜜还甜。
虽然平时带团非常忙碌,但蔡晶从未停止“充电”。“做导游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多读书、多学习。”为了把西藏研究好、琢磨透,蔡晶买了很多关于西藏的书籍,遇到问题随时向藏族朋友请教,同时“硬磕”法语,钻研专业书籍,提升对法国文化的了解。“导游应该温故而创新,时刻保持带团的专注度、热情度以及对知识的探索,让自己变成‘杂家’,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至。”
“作为导游,除了学习之外,也要多思考。”每次接团前,蔡晶都会分析游客的喜好。“游客们有的对历史文化感兴趣,有的对民俗感兴趣,我会有侧重地为他们讲解。男性游客与女性游客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带教授团和普通团讲解方式也不同。我会调整讲解的形式与内容,方便游客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深化对景点的了解,更好地了解西藏。”
“导游是文化的传播者,尤其是面对外国游客时,要向他们传递正能量,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讲解要做到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蔡晶说,在为外国游客讲解藏族婚丧嫁娶习俗时,她会将藏族习俗与游客所在地的风俗进行比较,讲出异同,易于游客理解。“比如在讲解非遗时,我会穿插一些小典故和小故事,并向游客提问,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眼下,蔡晶在为下次进藏做准备的同时,也对身边的导游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夯实知识储备。“我很乐于把自己做援藏导游的经验分享给新人,让他们对西藏必到的景区了如指掌,逐渐形成自己的讲解风格,为更多游客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