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丽梅 楼嘉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理念。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精神无疑对人民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建设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项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人民城市建设方面,上海已然成为一个样板。在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旅游与休闲环境改善的过程中,上海旅游业得到极大发展。
一、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脉络梳理
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来,上海始终把美好生活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并与人民城市理念相融相和。
2011年,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均衡”理念的提出,实际上表达了要让人民群众能够公平享受城市发展红利。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这一战略目标为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思路,即要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建设宜居城市。2016年,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黄浦江两岸建设成为全市人民共享的公共空间,让居民有切实的获得感,有更多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幸福感。滨水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一方面提升了城市颜值与环境,另一方面丰富了城市的休闲和旅游业态,拓展了旅游发展新空间。2016年底制定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城市发展要强调经济、科技和人文三个维度,这体现了上海城市建设要从偏重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转向注重物质和精神融合共生的生活品质发展。此后,“品质”一词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体现得愈加明显。
2017年,《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一颇有诗意的话语正是上海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精准诠释。
2018年,上海市委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作为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落脚点。2020年,上海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发展理念后,确定了“五个人人”的城市努力方向,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五个人人”的提出,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城市的发展要求融汇到一起,深刻诠释了城市要如何为人民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
二、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场景打造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精雕细琢的微更新形式来创造美好生活。2020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首批50个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类型包括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宿、艺术馆、博物馆、红色旅游点、工业旅游点、古镇古街、创意休闲区(空间)、图书馆、美丽乡村等,这些好去处不仅方便市民就近体验休闲生活,也可让外来游客真实感受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新时代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实际上,“家门口的好去处”的最早提法是“家门口的旅游好去处”,后演变为“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如今直接称之为“家门口的好去处”,这一提法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将本地居民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的理念,即优先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工作逐渐下沉到基层,关注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理念。这种处处是景、时时宜闲的景观,不仅让居民真实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舒适、便利与美好,也为外来游客感知与体验城市日常生活场景提供了机会。
除了家门口的休闲环境改善,上海也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全面提升街区的美好与舒适。早在2017年,上海就提出“街区是适合漫步的”。街区漫步是一种日常性的休闲活动,但在车流拥挤的今天,可漫步的街区显得尤为稀缺。上海的一些街区实际上拥有较好的资源与风景,适宜打造可漫步的街区,比如武康路、愚园路、多伦路等,这些街区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形式,不仅可以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更可以让旅游的呈现形式更加鲜活与灵动。
以武康路—安福路街区为例,这里汇聚了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等优质文化资源,上海以这些建筑资源为核心,引入数字化智能手段,让居民和游客通过云平台表达他们对建筑的体验意见、讲述他们知道的建筑故事、上传他们心仪的建筑照片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居民和游客可以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增强该街区的文化影响力。同时,该街区以“武康大楼”这一网红打卡地为核心,串联起周边的文化、商业资源,打造咖啡生活周、落叶不扫季、口袋生活文创市集等品牌活动,让居民和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地体验街区文化。此外,该街区还用实景沉浸式演出剧目《武康路19号》向居民和游客传递文化内涵,观众跟随演员漫步在街区,一边聆听演员所讲述的故事,一边驻足欣赏身旁的景观,这样一种跨越时空、将历史与现实交汇在一起的场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受街区所带来的美好与想象。
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上海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城市微旅游产品的打造,这些微旅游产品与居民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方面与传统旅游景区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即游客既可以体验“高大上”的旅游景区,也可以浸入“小而美”的休闲场景;另一方面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他们通过这些微场景收获了幸福感与获得感,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持有一种更加积极友好的态度。
三、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有效互动
2021年国庆长假期间,上海市共接待游客1794.53万人次,出游选择地主要是郊区古镇乡村、城市网红地标、主题公园,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出游群体是本地居民,本地人游本地成为一种新时尚和潮流。这一现象固然与疫情防控的要求有一定关系,但也极大地体现了当地旅游和休闲市场的韧性与潜力。
自从1997年上海提出“都市旅游”定位,都市风光、都市商业、都市文化便集中发展起来,突破了上海传统旅游资源不足的瓶颈,建造和完善了一批标志性的人文、商业景观,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了精彩纷呈的“观光盛宴”。
1998-2014年,上海旅游发展更加关注社会平衡和多元利益的协调,因而更新城市休闲空间、丰富旅游和休闲产品、改善城市休闲环境成为重要举措,例如1933老场坊的创意改造、大型购物中心和会展中心的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和滨水空间的完善等等。
2015年至今,上海践行让本地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的理念,一方面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服务的均衡化和充分化发展,如在浦东建设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分馆,在各社区建设文化中心等;另一方面在城市中心区域和郊区分别建设口袋公园、郊野公园等体系,充分满足了人们在本市地域范围内的出游需求。上海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巧妙形成了各类可观赏、可阅读、可体验的旅游和休闲吸引物,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温情的、舒适的城市空间。
不难看出,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变化中早已体现了文旅融合的特征,早已呈现了外来游客的旅游市场和本地居民的休闲市场良好互动的格局,这是上海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上海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实践者们仍在积极探索,例如,为满足年轻人看演出这一时髦的生活方式,上海演艺市场积极发展了非传统的专业剧场,如在酒吧、书店,为年轻人提供好玩、有趣的剧目,同时将演艺文化从剧场拓展到城市街头,形成流动的艺术风景线,让人们能够在街角遇到艺术,在家门口享受艺术,形成全民生活休闲化常态。
上海的这些做法具有多重意义。第一,增强当地居民休闲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加有助于居民和游客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关系,从而形成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局面。有研究指出,当居民感知到旅游业发展对其生活质量是积极有益的,就越愿意与游客加强互动,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当游客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旅游环境,体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就越愿意付诸消费,产生地方依恋。第二,提升城市旅游和休闲生活品质,更加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人才,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城市要吸引高水平人才,除了经济、制度等环境外,旅游和休闲服务软环境也同样重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乌曼就指出,城市公园、景区、博物馆、电影院等旅游和休闲设施,正在成为影响人才流动的优势资源,后来诸多学者通过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等城市案例,实证了旅游和休闲设施对人才吸引的显著影响,并认为旅游和休闲环境的打造应当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上海对城市旅游和休闲环境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城市积极、健康、友好的正面形象,更吸引了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前来定居,这为城市未来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