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5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龙南东站·关西新围

“新围”旧事

文<曾久生

江西龙南有376座客家围屋,被誉为“世界围屋之都”。作为赣南围屋“三群四围”中的一员,关西围屋群由关西新围、西昌围、田心围、鹏皋围、福和围构成,为徐氏家族所建。围屋群内的各围屋谱系清楚、传承有序,清晰地展现了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从村寨、村围到围屋的变迁过程。

其中,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市区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圩旁,背靠青山,面临关西河,高耸宏大,巍巍壮观。这座围屋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竣工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

徐名钧字韵彬,号渠园,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后人俗称徐老四。徐老四做木材生意发家,后又开药铺、当铺,渐渐成为一方富豪。随着子女增多,他居住的“西昌围”日显拥挤,于是建造了这幢围屋,与老围“西昌围”对应,俗称“新围”。新围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至今保存完整,功能齐全,是赣南传统民居“九井(幢)十八厅”的典型代表。

关西新围的防卫构造十分严密,从空间布局到地下设置均独辟蹊径。围屋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四角炮楼高耸,墙上有许多炮孔和梅花枪眼,座座炮楼连通。围屋主体结构呈四方形,围墙高9米,底部厚2米,顶部厚1米。前院地面全用条形花岗石铺成,围墙、屋墙用精心磨光的青砖建造,浇灌材料用石灰、细沙、红砂糖、桐油混合,异常坚固。为防盗匪从墙基下偷掘,围屋墙基前埋有深达数米的防腐材料梅花桩;为防敌人从房顶攻入,很多房顶上布有淬剧毒的三角铁钉;为防御火攻,围屋设有消防注水口;整个围屋的天井上装满铁丝网,敌人即使上了房顶,也无法进围;为预防断粮,围屋内还设有粮仓,并备有米粉特制“米粉砖”作储备粮的假墙,据说这些储备粮可供围屋里的人吃两年。

围屋不设正大门,只有东、西两座侧门,均相当雄伟。旧时,东侧门供轿子进出,西侧门供骑马进出。从东门步入前大院,只见院门前两侧分别有高矮石狮各一对,双双露牙吐舌,眼神凶猛,威严肃穆。

我走到讲解员身旁,问她:“这样大的一座围,里面住着好几百人,难道就靠这两道门进出?”

“是的,门多了不安全,这两道门都有专人看守。”导游说,这门不但不容易进,也不容易出,尤其是围里的女人,出入都受到很多限制。“每天傍晚前,女人都要回到围里,夜间不得随意出入。此外还有很多约束女人的家法家规,甚至连女人的衣物也不能晾在醒目的地方。”

围屋主体建筑五组并列,前后三进,共有11个天井、大小房屋124间,分为下厅、前厅、中厅和上厅,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体。住房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是祠堂,有宽敞的空间、豪华的装饰;二等是祠堂两侧的厢房,供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居住;三等采光通风条件较差,是长工、杂工的居室。

围屋内,建筑设计曲径通幽,轩廊飞檐,雕梁画栋,小到每个窗户、每块倒板都雕刻细腻,色彩和谐艳丽。

游览完“九幢十八厅”后,我们来到侧院里的“小花洲”。这里特别幽静,景区工作人员指着人工池旁一栋庭院式房子说,这座房子是围屋主人小妾李会英的居室。李会英是苏州人,所以房屋按苏州风格建造。

“小花洲”里,还兴建有环境优美的学堂、图书阅览室,可见围屋的建造者十分重视后代的文化教育。时过境迁,直至今天,关西人依然把文化教育当作发展进步的一件大事来抓。

2022-02-15 龙南东站·关西新围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2976.html 1 “新围”旧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