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岳
赣州,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世界橙乡、稀土王国等美誉。城内保存有久负盛名的八境台、郁孤台,还有宋朝古城墙、曲折的灶儿巷、千年不涝的福寿沟等,而章水和贡水在赣州汇流,形成了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
苏东坡的《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使赣州成为“八景文化”的首创之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把滔滔赣江水化作流淌的爱国情怀,传唱千古,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一代理学宗师周敦颐在南安府(今赣州大余)收程颢、程颐为弟子,传授理学,开创了理学的辉煌。王阳明仅凭一纸文书,化成百万雄兵,东讨西伐,声振南赣,在这里尽展文治武功,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功业……
到赣州,八境台是必游之地。八境台位于赣州市区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依城墙而建,是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祐年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并在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以图求诗于苏轼。八境台共有三层,基座由青麻石铺成,台下设有炮楼,两门锈迹斑斑的大炮还伫立于此。台顶用绿色琉璃瓦铺盖,置有“双龙护栏”,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门前一副楹联为:“八境久名诗世界,层台待结画因缘。”登上八境台,四周是苍翠的松柏、茂盛的古榕,远处是奔流的赣江,可以观渔船往来、看群峰竞秀,台下古城墙沿江逶迤,不难想见战争时期此处的易守难攻。
郁孤台与八境台相隔不远。从八镜台下来,沿城墙一路走,不过半小时,就到了郁孤台。该台建在贺兰山顶,据说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独孤而得名。郁孤台是赣州老城区的制高点,登上郁孤台,可远眺秀丽的山水和赣州全景,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者甚多。登上台阶,在竹柏浓密的一丛绿中,掩映着一座雕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他左手握剑,右手背负,脸色凝沉,目视远方,似乎还望着他的“长安”。再往里走,有门题“望阙”二字,并书“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院墙下的三角梅旁逸斜出,开得异常茂盛,而棕榈高擎着齿轮一般的叶,耸立在门后。
进门,就看见郁孤台了。台前地面由碎石铺成,古朴而典雅。郁孤台也是三层,建筑风格与八境台相似。走进郁孤台内部,只见大殿正中挂着辛弃疾手书诗文拓本,四周墙面上还有许多名家书画。登顶,视野从绿浪越过,就看见滔滔江水。
另一处值得去的地方叫灶儿巷,它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典型代表。明代时,这里称作“姜家巷”。清初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因衙役统一穿皂色服装,人称“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皂儿巷”。再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在夕光中漫步于此,恍如隔世,古朴的民居、滑溜的石子路、吱呀作响的木门、斑驳了岁月的青砖墙,旧时生活的一些印记,在这里仍然可以找到些许影子。
在赣州老城区地下,还有一套古老的排水系统。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按明嘉靖年间《赣州府志·卷五·创设》记载,“宋熙宁中,知州刘彝谋置水窗”,可知北宋熙宁年间,福寿沟已经存在。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此沟虽经历了近千年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得益于此,赣州老城从无内涝。
如今,赣深高铁的通车,见证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开启了赣南老区联动大湾区的发展新模式。而赣州作为赣深高铁北起第一站,正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