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赟鹏 本报记者 张陇堂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2008年,面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面塑又被称为捏面人,每逢佳节,家中老人制作面塑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武都土生土长的青年徐小岚尝试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入面塑,通过创意设计,塑造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生动活泼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武都面塑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和面、蒸面、擀面、捏片、塑形……这一套流程,徐小岚在很小的时候就记得滚瓜烂熟。“小时候,每当佳节来临,奶奶总会做些面人。我就跟在她身旁,看着经过和面、蒸面等工序后,一团团面变成形态各异的贡果、花朵、寿桃等,感觉很神奇。有时候我会按照奶奶的指点捏面人、怎么用筷子压花等。每做好一个面人,我都很有成就感。”徐小岚说,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武都面塑有着特殊的感情。
大学毕业后,学习美术教育的徐小岚回乡任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面塑工艺。她从制作简单的贡果、寿桃等入手,熟悉了面塑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流程后,悟出了一些经验。
“面塑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彩塑作品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组合而成,需要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
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面塑工艺,徐小岚利用假期,先后奔赴天津、西安等地,拜王玓、苏芹、郑更民等面塑大家为师,实地观摩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构思、如何创作,更学习他们怎样将丰富的民俗文化融入面塑技艺,创造属于自己的面塑作品。
徐小岚说,面塑制作是一个非常耗费心神的过程。比如,一个人物的头像可能需要捏造数十个乃至百个,才能从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一道眉毛可能需要制作十几个,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让她熟练掌握了面塑制作技艺中的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并将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日复一日地制作,让徐小岚的面塑制作技艺愈发精进。慢慢地,徐小岚制作的面塑工艺品开始走出家门、走向市场,受到了广大面塑工艺品爱好者的欢迎。
武都高山戏,又名高山剧,发源于武都鱼龙、隆兴等乡镇,是甘肃两大地方特色剧种之一。高山戏在人物造型、衣着打扮、道具装饰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徐小岚以高山戏曲人物为原型,将武都高山戏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面塑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高山戏这种古老的戏曲文化。
“我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广传承武都高山戏文化。”徐小岚说,在面塑制作过程中,她吸取了动漫、卡通、二次元等潮流元素,创作出的高山戏面塑系列作品富有青春气息,更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观,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除了从高山戏中获取营养,徐小岚还借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文县白马藏族文化、裕河金丝猴等拓展思路,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些内容“捏”成一个个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
徐小岚的付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她的面塑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走出武都,走到更多喜欢面塑工艺品人们的心中。很多人在评论中留言,“很喜欢徐小岚的作品”。
徐小岚不光自己做面塑,她还在自己工作的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成立了面塑社团。“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小朋友的心里种下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种子,让包括面塑在内的更多传统文化传承延续下去。”
今年,在参加甘肃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徐小岚指导的两水中心小学面塑作品获得了工坊类二等奖。
从2012年至今,徐小岚在面塑制作上钻研了9年,从面塑制作爱好者变成面塑制作达人。2020年,她被评为“创意陇南”优秀文旅创意产品研发人才。今年9月,她的“面塑手工”项目通过了陇南市武都区文艺精品、文创产品及文史研究扶持奖励评审,这意味着她将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智力支持,帮助她将武都面塑这门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