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曾是阻碍山区县经济发展的地理屏障,如今却是具有潜力的资源发展优势之一。
地处浙江省金华市的磐安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建县之初,全县有近8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吃不饱、穿不暖”“山高壁陡、番薯六谷”是当时农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近20年来,磐安县以“生态富县、生态富民”统筹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勾勒出“绿水青山展笑颜”的山区秀美画卷。尤其是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持续巩固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地位,也让当地“两山”转化的路径不断走深走实。
今年5月,磐安县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大会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动员会。磐安县副县长蔡新平表示,自2017年启动全域旅游创建之后,“长三角知名康养旅居目的地”发展定位确立,全县旅游发展的定位越来越精准,路径越来越清晰,特色越来越突显,举措也越来越扎实,形成了全民动员、全面推进、全力会战的工作格局。
日前,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名单出炉,磐安名列其中。大山深处的“致富歌”正唱得愈发响亮欢实,引领着人民奔向美好生活。
“非遗有戏” 让旅游目的地更有内涵
光脚赤膊,手执平头刀,在烧红的炭火上穿行踏舞。垒得高高的木炭上,只见“炼火者”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地在火光中穿梭,如此多次往复,直至用脚将火炭踏为平地。整个过程火花飞舞,火星四溅,动人心魄。
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磐安“炼火”,自今年9月起,“炼火”表演亮相磐安花溪景区并实现常态化演出。作为花溪景区夜游的核心项目之一,每每“炼火”表演上演,景区便热闹非凡,欢呼声与喝彩声随着表演者的节奏此起彼伏。
“这是磐安非遗进景区的尝试与探索,每周六晚只要不下雨,我们都会在此‘炼火’。‘炼火’的木炭烧旺大概要近一个半小时,所以在“炼火”前,我们还会安排当地的其他非遗节目演出活跃气氛,如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民间传统舞蹈《寿龟奉茶》《大力士摔跤》等,这些节目动作难度较大、诙谐有趣,深受观众喜爱。”演出团队负责人羊荣地说。
“炼火”表演使花溪景区旅游接待人次较往年增加了3倍以上。“将花溪的水和‘炼火’有机结合,为游客打造一个非遗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游客在游览花溪山水的同时领略磐安非遗的魅力。”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满足了更多游客的观看需求,也实实在在地丰富了景区的夜间旅游业态。”
客流的增加,为当地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商机”。应宏伟、付志红夫妇经营的得幽山居位于景区内平板溪、水上荡秋千和夜景灯光秀附近。民宿自2020年9月开业以来,营业额超过80万元。“景区‘微改造、精提升’后,为我们经营民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付志红表示,“回到家乡,在景区里生活、家门口挣钱,真的很好。”
今年,结合全域旅游创建和“微改造、精提升”工作,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把村庄和景区作为一个共同体来改造提升,着力推动非遗活化利用,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湖上村位于磐安县尖山镇西部海拔500多米的高山台地之上。自当地“沪上人家——非遗一台戏”开展常态化演出后,当年湖上村旅游接待人次突破6万人次。到2021年8月底,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非遗一台戏”的演出,已使湖上村发展出一定规模的文化市场,让游客“走过了,忘不了,留得下”。
近几年,磐安申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17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市级49项。“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乡村,将非遗元素融入文旅产品,不仅有助于非遗传承,更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让非遗引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品牌。”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一波表示。
融合共生 美丽风景变“丰景”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在孔子后裔聚居村落——榉溪村,时不时传出朗朗诵读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家庙在村中广场方正坐落,一旁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内,藏着公共书吧、廉政基地、新型私塾。
“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开展以来,当地立足儒学文化,聚焦打造传承儒学思想,又能融入现代生活的“南孔阙里 儒学小镇”。榉溪山月居、杏坛书院、蓝莲舫研学基地、儒林雅舍民宿、野米文创等众多文旅融合业态先后入驻榉溪村。
“今年10月,就有1000多个孩子来这里参加研学活动,他们在这里深度体验扎染、活字印刷、刺绣、编织等研学项目,感受儒学文化、农耕文化。”蓝莲舫研学基地老师何兰说,“学子们在这里接受儒文化熏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心灵的浸润与满足。”
如今的榉溪村,以孔氏家庙为核心,已经形成了一条集观光、研学、采摘于一体的完整旅游线路。接下来,还将打造“让孔子说话”项目,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孔子”用上古音说话,着力推动婺州南孔孔氏家庙活化利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与榉溪村的“研学+旅游”相融不同,湖上村则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如今游客前去游玩,可以随处看到挂着标识牌的百余种中药材,还能前去“药园”农家乐体验,逛逛以“逛药村、赏药园、沐药香、品药膳”为主题的药材科普基地和休闲养生基地。
“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很喜欢来这个村小住几天游玩,听说它还有一个‘沪上人家’的称号。”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巧敏说,“欣赏青山绿水、听听养生讲座、尝尝磐安药膳,特别适合我们这类中老年游客。”
通过“旅游+”“生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差异发展”的原则,目前的磐安县已逐步形成了“一镇(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方前镇把“体育+旅游”作为乡村旅游新的特质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始丰绿水休闲精品线和四协绿野运动风情线两条特色线路,主攻户外运动;羊山头村挖掘“羊文化”,做精“羊文化”文章,村里不仅有山羊牧场和山羊秀场,还把饮食与旅游结合起来,推出全羊宴等。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全县旅游由点到面,再到区块化特色提升,助推由‘一时一域一景’到‘全时全域全景’转变,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之路,促进百姓增收。”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主客共享 乡村振兴“探路”物质精神“双富裕”
“这里的自然条件很好,很受露营爱好者的欢迎,房车‘一床难求’帐篷‘一篷难定’,在这里建设自驾旅居微营地,是可行的。”游客纷纷感叹。今年10月,方前镇举办“希望的田野·秋之韵”稻田文化节暨第四届农民丰收节。活力趣味运动会、稻田音乐会……丰收节期间的多项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露营游客的休闲活动,还直接带动当地民众增收。
近年来,国内露营产业蓬勃发展,磐安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西溪樱之缘露营地、鞍顶山露营地等7个露营基地成为当地首批“微露营目的地”,让磐安旅游从“山谷”走向“山顶”。
“露营作为一项年轻化的运动,能推动磐安游客结构调整,让更多年轻人走进磐安,向往磐安,爱上磐安。同时,能进一步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村庄老百姓增收,从而助力共同富裕。”陈一波表示。
在方前镇,逢节假日或有重要活动,方前镇党委、政府都会在活动期间设立爱心摊位,让低收入农户售卖一些方前当地小吃和笋干、鱼干、番薯粉等农特产品增加经济收入,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小吃经济、稻田经济中。据当地相关部门统计,每举办一次特色活动,当地农产品、小吃、民宿等营业性收入平均可达百万元以上。
位于方前镇的悬崖村是地质文化村,当地特殊的地貌景观每年都会吸引不少越野、露营的游客前来。“我们的高山蔬菜营养丰富,价格实惠,游客临走前都爱买一些带回家。”施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施逢锁说,每到高山蔬菜采收高峰期,村里的阿公、阿婆一个周末收入就能有5000多元,比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还可观。
在磐安,与物质富裕齐头并进的是人民对精神富裕的追求。近年来,磐安努力推进公共图书进社区、进乡村、进酒店、进民宿、进旅行社、进景区、进车站,构建城乡居民阅读网络、流动人员阅读网络、线上云阅读网络,打造“十分钟阅读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有意识将公共文化服务向景区镇、景区村倾斜,满足游客体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220个乡村设有农家书屋,乌石村、湖上村、榉溪村等均设有图书馆,馆藏图书量达1.5万册。
接下来,以“微改造、精提升”为载体,磐安将进一步完善花溪、灵江源森林公园景区基础配套设施,丰富业态体验项目,推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与花溪村、灵江源村共同推动中高端民宿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努力打造浙中地区的旅游标杆和共同富裕的示范点。
磐安县委书记金艳说:“‘十四五’时期,磐安发展将由高速时代迈入高铁时代,迎来大发展、大跨越的机遇期。我们将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载体,坚持旅游发展全局谋划、旅游景观全域美化、旅游建设全民参与、旅游体验全程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全力打造成为长三角知名的康养旅居目的地。”